◎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基础信息
别名:吹蛤梨、蛤刺、吹潮、沙蛤、沙蜊、白蚬子、白蚶子、布鸽头
性味:味咸;性寒
功能主治:滋阴;利水;化痰;软坚。主消渴;水肿;痰积;癖块;瘿瘤;崩漏;痔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的内。
原形态:四角蛤蜊,贝壳略呈四角形,质坚,壳长36-48mm,壳高34-46mm,壳宽28-37mm,壳顶突出,略向前屈,并向内卷,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心形。壳面中部膨胀,并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壳顶白色,幼小个体通常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条狭黑边。生长线略粗,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壳内面白色,略具光泽。外韧带小,淡黄色膜状;内韧带发达,呈三角形,黄褐色。铰合部狭长,左壳具1枚分叉主齿,右壳有2枚主齿排列成八字形。两壳前后侧齿均呈片状,左壳单片,右壳为双片。前闭壳肌痕略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小管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呈斧状。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中。栖埋深度50-100mm,喜栖息于近河口沿海。北方生殖季节在4-6月。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会编》: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酰,其壳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2.《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3.《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褐,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4.《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5.《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6.《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