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基础信息
别名: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小虫儿卧单、铁线草、普瓣草、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斑鸠窝、三月黄花、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奶疳草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
原形态:1.茎纤细,近基部分枝,带紫红色,无毛。叶对生;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裂;叶片长圆形,长4-10mm,宽4-6mm,先端钝圆,基部偏狭,边缘有细齿,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绿色或淡红色。杯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长圆形,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光滑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长约1.2mm,宽约0.7mm。花期6-10月,果实7月渐次成熟。2.斑叶地锦本种与地锦草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叶片中央有一紫斑,背面有柔毛;蒴果表面密生白色细柔毛;种子卵形,有角棱。花果期与地锦草同。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平原、荒地、路旁及田间,为习见杂草。资源分布:1.除广东、广西外,分布几遍全国各地。2.各地常见,秋季采集地锦草时易与混杂在一起。
文献
出处:1.出自《嘉佑本草》2.《本草图经》: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其苗叶细弱作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今医家取苗、子用之。《神农本草经》络石条注中有地锦,与此同名而别是一类也。3.《纲目》:地锦,田野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之有汁。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地锦,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2.《别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3.《嘉佑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4.《品汇精要》:主调气和血。5.《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部痞满疼痛,冷骨风,臭痰,痔疮及下乳。7.《浙江民间草药》:健胃止泻,治小儿疳积。8.《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