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消化内科、肛肠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回肠属于消化器官
回肠是属于小肠的一部分
回肠具有消化吸收等功能
位置
回肠位于人体右下腹部,属于小肠的一部分,为小肠远侧段的3/5,位于脐区、右腹股沟区和盆腔内,上端接空肠,下端通过回盲瓣接盲肠及升结肠。
回肠管径约3.5cm,管壁较薄,黏膜环状皱襞少又低,黏膜内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有集合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级数较多(可达4-5级),直血管较短,脂肪较丰富。回肠的肠系膜分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黏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为短锥形。黏膜层又分为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固有层中有许多淋巴小结聚集形成集合淋巴小结。
回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并将食糜向前移动。回肠黏膜分泌的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可将食糜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再经肠黏膜的毛细血管吸收,由门静脉到达肝脏。
回肠的饮食养护较为重要,主要是遵循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的原则。吃饭时充分咀嚼对于胃肠整个消化系统都十分有利。细嚼慢咽可以给肠胃一个准备时间,配合分泌合适的酶来分解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细嚼慢咽还有助于减少食物过量摄入,避免多吃,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肠道负担。饮食以温热为主,少吃冰凉、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尤其应避免一热一凉交替进食,饭后可适当散步或按摩腹部,促进食物消化。
适当运动对回肠甚至整个肠道的养护都较为重要,每天散步、慢跑、快走可预防便秘,保护肠道。研究发现,饭前散步不仅能促进胃肠排空,增进食欲,还可调动肌肉释放能量,有利于保护肠胃的健康。饭后适当运动也可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但运动要适量,不可过度,同时避免做剧烈运动。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证睡眠充足,改掉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吸烟酗酒等坏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都会对肠道造成负担,影响回肠的健康。
回肠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具有消化吸收等功能,当回肠出现损伤时会引起一系列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回肠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回肠和不健康回肠有哪些区别。
回肠管径较空肠细,管壁较空肠薄,血管较空肠少,颜色较空肠浅,呈粉灰色。
可见回肠肠腔一处或多处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浆膜面充血水肿、纤维素渗出,病变处黏膜增厚,可见裂隙状溃疡,黏膜水肿呈鹅卵石样改变。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病变肠袢可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或因溃疡穿透而形成内瘘、外瘘。
可见肠管扩张,肠腔内充满暗红色血性液体和坏死物质,肠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甚至穿孔。病变常呈节段性,严重时可融合成片。
溃疡型:肠浆膜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和粟粒状结核结节,由于肠壁瘢痕形成,常引起肠腔狭窄。
增殖型:肠黏膜下层和浆膜层可见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肠壁明显增厚,肠腔严重狭窄,狭窄上端肠管常明显扩张。
回肠受损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具体如下:
回肠出现溃疡、炎症、粘连等病变后,主要表现为腹痛,疼痛部位可在脐周、中上腹、右下腹或全腹,为钝痛、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回肠若出现炎症可影响肠道的消化功能,消化不良易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症状,一般为糊状、黄水样稀便,若伴有回肠溃疡、出血,可出现血水样、赤豆汤样或果酱样便,甚至出现便血。
回肠属于消化系统器官,出现病变后容易刺激胃肠道产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回肠出现病变后会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状,长期腹泻者可出现乏力、消瘦、贫血等症状。
部分回肠疾病若有炎症性病变,可引起发热,为中等热或高热,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或休克。
回肠的健康对每个人至关重要,影响回肠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部分回肠病变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克罗恩病,研究发现该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单卵双胎发病率显著高于双卵双胎。
结核病为回肠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结核病患者体内的结核杆菌可侵犯回肠引起回肠结核病变。此外,长时间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增加回肠疾病的风险。
细菌、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等致病菌侵入人体,很可能引起回肠疾病。肠道菌群失调与回肠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抗生素或益生菌制剂治疗对某些患者有效,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病因。
回肠是人体消化器官,经常进食甜食、高脂饮食或不洁饮食会对回肠造成负担,可增加回肠疾病的发生几率。此外,抽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也与回肠疾病的发生相关,如吸烟与克罗恩病发病率呈正相关。
回肠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几个常见的肠道症状进行自测。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出现腹痛、腹泻、排便次数异常或经常出现无明显诱因的恶心、呕吐症状,在排除胃病、肿瘤等原因后,需考虑是否发生回肠病变。必要时需就医进行胃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
回肠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大类。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可明确有无感染。
包括便常规、涂片检查、粪便产气荚膜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伤寒沙门菌培养等。
内镜检查是回肠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能对回肠黏膜进行直接观察,判断血管形态是否正常,有无畸形和增粗,进而对病变位置进行直观呈现,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
是有创的检查方法,可进行活检,适用于小肠明显狭窄、不宜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
有很多特征性改变,可辅助疾病诊断,也可用于排除肺内活动性结核或陈旧性结核病灶。
回肠CT成像也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能观察到回肠肠壁、腹腔、肠腔以及肠系膜等组织结构,可明确肠壁分层增厚、肠腔狭窄、血管扩张等情况,对肠外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优势。
可了解病变分布、肠腔狭窄程度、肠壁增厚和强化等改变,新技术磁化传递成像还有助于区分病变肠道的炎症与纤维程度,有利于指导治疗。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