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药公众号
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资料网站

www.biaoyao.com

大肠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ID:135422 / 打印

所属科室: 消化内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位于腹腔四周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大肠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位置

大肠位于腹腔四周,全程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不同器官的具体位置有些许差异。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其体表投影在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上方,向内通回肠,向上通升结肠,向内下通阑尾;

阑尾位置主要取决于盲肠位置,通常阑尾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骼窝内,少数情况可随盲肠位置变化而出现异位阑尾;

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包绕于空、回肠周围;

直肠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而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

肛管位于会阴部,肛门的上方。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结构较为复杂,不同器官的结构如下:

盲肠

长约6~8m,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其表面的三条结肠带(网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集中于阑尾根部。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

阑尾

一般长5~7cm,分根部、基部和末端。根部为盲肠3条结肠带汇聚处,多在回盲口后下方2cm左右,开口于盲肠,开口处有半月形黏膜皱襞,称阑尾瓣,阑尾瓣可防止粪屑及异物进入阑尾腔。

结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

直肠

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包括骶曲和会阴曲。骶曲是直肠上段沿着骶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一个凸向后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7~9cm。直肠会阴曲是直肠末段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凸向前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3~5cm。在冠状面上也有三个突向侧方的弯曲,中间较大的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

肛管

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内有血管和纵行肌。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称肛瓣。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窦深3~5mm,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大肠主要的生理作用包括吸收功能、免疫功能、排便及控便功能、分泌功能、运动功能等,具体如下:

吸收功能

大肠是消化道末段,主要功能是吸收肠内容物的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免疫功能

大肠内阑尾及盲肠处的淋巴结,是产生B细胞的场所,可以起到防御外来细菌、病毒,保护机体免收损害的功能。

排便功能

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刺激肠壁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脑皮质引起便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即可发生排便反射。

分泌功能

大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大肠黏液,还含有少量的二肽酶和淀粉酶,可以润滑粪便,保护肠黏膜免受机械损伤。

运动功能

大肠有多种运动形式,但运动少且缓慢,对刺激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与大肠作为粪便的贮存场所相适应,大肠的运动包括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推进运动、蠕动等。

袋状往返运动

是由环行肌不规律地收缩引起,为空腹时多见的运动形式,其作用主要是对大肠内容物缓慢搓揉,促进水分吸收。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是指大肠环形肌有规则收缩,将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推移到邻近肠段。若多个结肠袋同时收缩,把肠内容物缓慢推进到下一肠段的运动称为多袋推进运动,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这种运动增加。

蠕动共

大肠的蠕动能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部分内容物推送至乙状结肠或直肠。

大肠的饮食养护在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应避免暴饮暴食,做到少食多餐或三餐定时定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预防便秘发生,从而可减少大便在大肠堆积引起大肠病变。

大肠的运动养护主要是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散步等,可促进肠道蠕动,减轻大肠负担。此外,还应合理控制体重,注意避免久坐、饭后剧烈运动。

大肠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持良好情绪、减少不良习惯等,对大肠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醒后周身感到舒适、轻松、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为宜。

保持良好情绪

学会放松心情,疏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要凡事追求完美。

减少不良习惯

日常注意避免滥用药物、抽烟、酗酒等,有助于对大肠养护。

大肠为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当出现大肠相关疾病时,其形态、质地、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大肠和不健康大肠的区别。

大肠形态

1、正常大肠

大肠组成较多,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其正常形态具体如下:

盲肠

粗而短,一般长6~7cm。盲肠下端呈盲囊状结构,表面光滑,呈肉粉色,肠腔内壁有褶皱,下端有孔通阑尾。

阑尾

是一条细长管状器官,为空腔,颜色为粉红色,柔软且具有弹性。阑尾由于其系膜的大小和发育形态不同,呈多样化。因阑尾系膜短于阑尾,则使阑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常见形态有钩形、S型或卷曲状等。

结肠

内镜下呈橘红色,有明显光泽,黏膜层薄,黏膜下血管纹理清楚可见,呈鲜红色树枝状分枝,逐惭变细,细小分支之间互相吻合成网状。结肠各段形态不同,各具有一定特征。

直肠

全长10~14cm,直肠与肛管以齿状线为界,在冠状面上有3个侧曲,在矢状面上有2个弯曲。

肛管

被鳞状上皮细胞覆盖,肛管黏膜为深紫色、质地粗硬,上端与直肠黏膜膜相接处呈锯齿状。直肠黏膜在齿状线以上集合成6~8个纵行皱襞,为肛柱。

2、异常大肠

异常盲肠

盲肠扭转:盲肠扭转继发于移动盲肠,腹部X线平片可见单个卵圆形扩张肠祥,梗阻部位近端可见黏膜皱襞及多个液气平面,梗阻远端结肠无胀气。

盲肠炎:发病时盲肠可表现为肠壁水肿,肠黏膜充血,周围炎性渗出等,且其他部位也可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受累。

盲肠癌:早期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仅一侧肠壁增厚,随着病变发展可侵犯肠管全周,肿瘤向外周扩展形成肿块,侵犯周围间隙。

异常阑尾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外观呈轻度肿胀,浆膜充血并失去光泽,附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腔内亦有少量渗液。镜下见阑尾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有小溃疡和出血点。

慢性阑尾炎:阑尾壁增生肥厚,呈纤维化和粗短坚韧,表面灰白色,阑尾系膜增厚、缩短和变硬。有时阑尾壁纤维化而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成一索条,与阑尾老化萎缩相似。狭窄和闭塞起自阑尾尖端向根部蔓延,如仅根部闭塞,远端管腔内可充盈黏液,形成黏液囊肿。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阑尾发生坏死。此时阑尾呈暗红色或黑色,常出现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异常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

乙状结肠扭转:表现为乙状结肠以其系膜为中轴发生扭转,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梗阻。

先天性巨结肠:由于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管痉挛狭窄继而引起近端肠管扩大增粗肥厚和功能性肠梗阻,剖腹探查可见巨大肥厚的结肠。

异常直肠

直肠息肉:直肠黏膜出现隆起性改变,镜检可发现腺上皮为高柱状,细胞高度整齐一致,细胞核较小,位于基底部,细胞浆内充满粘液。上皮的不典型表现在上皮细胞高度参差不齐,胞浆内黏液分泌减少。

溃疡性直肠炎:影像学初表现为直肠黏膜上弥漫分布且融合的颗粒改变,组织学上经常显示为慢性萎缩的直肠黏膜,随着病变进展处于急性期时,出现的细小溃疡可重叠在颗粒样改变的黏膜上,另外直肠皱襞、Houston瓣可增厚达7mm以上,而在慢性期,这些改变可消失,表现为直肠后间隙(骶骨前间隙)增宽,在第四骶椎平面测量时宽度可超过1.0cm,直肠腔变狭窄,肠容量减少。

直肠癌:大体可区分为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三型。溃疡型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中心陷凹,边缘凸起,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早期可有溃疡,易出血,此型分化程度较低,转移较早。肿块型亦称髓样癌、菜花型癌。向肠腔内突出,肿块增大时表面可产生溃疡,向周围浸润少,预后较好。浸润型癌亦称硬癌或狭窄型癌。癌肿沿肠壁浸润,使肠腔狭窄,分化程度低,转移早而预后差。

异常肛管

痔:内痔发生时肛工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从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肛垫充血、增生、肥大、移位。外痔时可见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结缔组织增生。

肛裂:裂口新鲜、底浅、整齐,无瘢痕形成。慢性裂口上端的肛门瓣和肛乳头可见水肿,下端皮肤可因炎症、水肿及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袋状皮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称为前哨痔。

肛瘘: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因此内口多在齿状线上肛窦处,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直肠指诊时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有时可扪到硬结样内口及索样瘘管。

大肠受损后,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具体如下:

腹痛

阑尾炎、盲肠炎、结肠炎、结肠肿瘤、直肠肿瘤等大肠疾病可引起腹痛,多为压痛、反跳痛,伴有肌紧张,其中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排便改变

大肠出现占位性病变后,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若伴有肠道黏膜损伤可有血便表现。

胃肠道症状

大肠发生炎性病变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表现。若大肠发生肿瘤性增生,可触及腹腔包块,大多呈结节状。

全身症状

当大肠发生炎症病变时,可导致体温上升,有发热表现。若大肠病变严重影响吸收功能,可出现消瘦、低蛋白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营养不良表现。

大肠健康十分重要,影响大肠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先天因素

若先天因素导致大肠发育不良,可引起大肠扭转、阑尾畸形的发生。若家族有大肠相关癌症疾病史,患癌风险高于普通人,应注意定期检查。

感染因素

若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菌,可刺激大肠黏膜,引发大肠溃疡、癌变等疾病。

疾病因素

若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性疾病等,可诱发大肠相关疾病的发生。

饮食因素

长期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饮食不洁、刺激性饮食等可损伤肠道黏膜,增加肠道负担,进而影响大肠正常生理功能。

药物因素

长期滥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可刺激大肠黏膜,诱发大肠疾病。

不良生活习惯

如久坐、长时间蹲厕所、抽烟、熬夜、剧烈咳嗽等,也会增加大肠相关疾病的风险。

大肠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临床症状进行自测,如果相关症状加重需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诊断,具体如下:

疼痛

若在肚脐与右髋骨连线部位出现压痛,考虑为盲肠疾病;若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处出现固定疼痛,应警惕阑尾炎的发生;若肛门局部持续疼痛,考虑为肛管疾病所致。以上为大肠疼痛较为特征性表现,但发生大肠病变时也可出现腹部隐痛、胀痛等不典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排便改变

若出现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多考虑为大肠炎性病变、肿瘤等疾病所致,重者可有血便表现。

胃肠道症状

若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表现,可能是否存在大肠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全身症状

若有发热表现,多考虑感染所致。若大肠发生肿瘤疾病,可触及腹部包块。

大肠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

体格检查

触诊

腹部触诊可检查是否存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包块等异常表现,并初步明确病变位置。直肠指检可明确肛管内是否存在肿物、瘘、痔等。

视诊

肛管视诊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瘘口等,并判断有无外痔。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通过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等指标的检测,判断有无大肠感染及出血表现。

粪便检查

包括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可明确是否为血便,初步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表现。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钡餐检查,有助于判断盲肠梗阻、阑尾是否存在形态异常、息肉等疾病。

CT、核磁共振

可反映病变部位和范围、有无狭窄、有无肠腔外并发症以及病灶有无转移,对大肠癌分期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超声检查

适用于排除大肠以外疾病而引起的临床症状。

其他检查

结肠镜检查

是对结肠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应做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直接观察肠黏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

直肠镜检

可帮助观察直肠黏膜及肠腔有无疾病,尤其是有不明原因便血者,疑有直肠肿瘤、溃疡、狭窄者需进行结直肠镜检。

肛门镜检查

能够观病变位置,同时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治疗,也可以取活组织检查等,能够帮助确诊肛管肿瘤。

标签: 器官详解 

作者:标药网官方 @ 标药网   2024-12-06

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

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可以点击: 养生保健

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请遵医嘱,本站概不负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