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药公众号
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资料网站

www.biaoyao.com

口腔黏膜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ID:135792 / 打印

所属科室: 口腔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光泽呈粉红色

主要具有屏障保护功能和感觉功能

病变后结构和功能均会出现损害

位置

口腔黏膜覆盖于口腔表面,前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黏膜相接。

口腔黏膜在组织学形态上分为上皮、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具体如下:

上皮

口腔黏膜上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以角质形成细胞为主。上皮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由浅入深由可分为角化层、粒层、棘层和基底4层。

角化层

为上皮最表浅层,细胞扁平,体积较大,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胞浆内充满角质蛋白,细胞周界形成致密角质膜。苏木素—伊红染色为均质嗜酸性物,细胞间桥消失,称为正角化,如在硬腭。上述细胞中含有浓缩未消失的细胞核,则称不全角化,如在牙龈。除牙龈、硬腭和舌背丝状乳头有角化层外,其他黏膜(唇、颊、舌腹、口底、软腭等)在正常情况下无角化层。

粒层

位于角化层的深面,一般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胞浆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电镜下见近角化层的粒层细胞内张力细丝致密,并且与透明角质颗粒关系密切。

棘层

位于粒层的深面,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由增生的基底细胞发育而来,越向浅层,细胞越扁平。电镜下见细胞膜内有致密物质组成的附着斑,其中有张力细丝附着并折返回胞浆。此层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

基底层

位于上皮的最深面,为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有分裂、繁殖能力,能不断补充表层脱落细胞,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相连。电镜下基底细胞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光镜下见胞核圆,染色深。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称为生发层。

固有层

由含有较多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在口腔各部位的厚度不等。固有层与上皮相接处参差不齐,上皮伸向结缔组织的部分称为上皮钉,或称上皮基层突。固有层凸向上皮部分为结缔组织,称为结缔组织乳头。乳头的高度随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乳头层接近上皮处有毛细血管网及神经末梢,血管不分布到上皮层。游离的神经末梢从基底细胞之间穿过,进入上皮内,且有丰富的神经感受器。

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小唾液腺,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组织。其功能主要是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黏膜下层主要分布在被覆黏膜,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黏膜下层,而与其深部的骨和肌肉直接紧密相连。

口腔黏膜主要具有屏障保护功能和感觉功能,还有分泌功能等,具体如下:

屏障保护功能

口腔黏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黏膜表面和黏膜内的特异性、非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屏障,可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毒性有害物质的侵入。例如,唾液屏障形成了口腔第一道屏障,上皮屏障,即完整的黏膜上皮是阻断异物、微生物进如深层组织的天然屏障,还有免疫细胞屏障,免疫球蛋白屏障等。

感觉功能

口腔黏膜不仅对痛觉、触觉和温度具有很敏锐的感觉外,而且还有司味觉的作用。感觉功能可以视为保护功能,口腔黏膜上的感受器启动了吞咽、呕吐、恶心反射和唾液的分泌,口腔黏膜上还具有渴感受器,该感受器在调控口渴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功能

除上述的功能外,口腔黏膜还与唾液的分泌及某些药物的渗透性吸收有关,以及口腔黏膜能抵抗机械刺激,承受各种压力、切力、牵拉力和摩擦力。

养护口腔黏膜主要是少吃酸、辣、麻、涩、烫及粗糙的食物,其中辣的食物有辣椒、大葱、小葱、洋葱、胡葱、大蒜、蒜苗等,粗糙食物有竹笋、甘蔗、炒制的花生米、瓜子、各种咸菜等,酒、浓茶、浓咖啡、过热的水等少喝。另外,日常生活中应膳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清淡、易消化的软食为主,进餐时细嚼慢咽。

运动对口腔黏膜无直接养护作用,但日常适当多锻炼、多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间接减少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

生活中应纠正不良习惯,保持口腔卫生等,有助于预防口腔黏膜损伤。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烟、酒,尤其是劣质白酒和劣质香烟,对口腔黏膜有严重损害,建议戒掉。另外,彻底纠正咬唇、舔唇的坏习惯,不熬夜,不嚼槟榔等。

保持口腔卫生

常用淡盐水漱口,多饮开水。餐后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及时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

不用劣质口唇护肤品

尤其过敏体质者一定要避免使用劣质的唇膏、唇彩、润唇膏等。

定期体检

建议每3~5个月对口腔黏膜做一次检查,至少每年体检时全面检查口腔黏膜状况。

口腔黏膜损伤十分常见,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而且有些全身性疾病在口腔黏膜上也有所表现。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口腔黏膜和不健康口腔黏膜的区别。

口腔黏膜形态

1、正常口腔黏膜

口腔黏膜覆盖在整个口腔内部,呈粉红色,柔软而湿润,向外和皮肤相连,向内和消化道黏膜相连。

2、异常口腔黏膜

口腔白斑

指发生于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无法被擦掉,但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好发于颊黏膜、唇、舌。主要表现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与黏膜平齐或略为高起,有粗糙感。另外,可为皱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病损呈灰白色或白垩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如皱纸;颗粒状,颊黏膜口角区多见,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至黏膜表面不平整,病损间杂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疣状,呈灰白色,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

口腔扁平苔藓

多见于颊黏膜、舌面、唇内、牙龈和上腭等,通常为对称性分布,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条纹,呈现线状、网状、环状或树枝状,条纹间的黏膜发红。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水疱期检查可见口腔黏膜出现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特别是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更明显。水疱疱壁薄、透明,易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口腔念珠菌病

检查可见舌背乳头萎缩、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的白色凝乳状斑膜、口腔黏膜发红、口角湿白潮红、白色不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发作时溃疡有“红、黄、凹、痛”的临床特征,即溃疡外周充血丝晕,表面覆盖浅黄色假膜,中央凹陷,灼痛感明显。其中,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初起为局灶性黏膜充血水肿,呈粟粒状红点,灼痛明显,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mm;重型溃疡大而深,≥1cm,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或组织缺损;疱疹样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者溃疡直径较小,约2mm,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

天疱疮

检查可见口腔黏膜内疱、上皮剥脱或不规则糜烂,同时全身皮肤也出现广泛性水疱。

手足口病

检查可见口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稍晚1~2天出现。口腔内疱疹极易破溃成糜烂面,上覆有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红肿。手、足部位也会有相似表现。

口腔白色角化症

检查可见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有白色角化斑块或斑片,尤其以颊、唇、舌部多见。为灰白色、浅白或乳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出或略高于黏膜表面,表面平滑、基底柔软无结节。与周围正常的黏膜相比,白色角化区域黏膜的质地及弹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口腔黏膜损伤后主要出现疼痛、灼烧、口干、发黏、味觉减退等症状,同时会有斑、疹、疱、溃疡、结节、糜烂、角化异常等特征,具体如下:

斑是指口腔黏膜上的颜色改变,—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其颜色常较周围正常黏膜为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

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

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疱在不同的形成和愈合时期,可为单个或多个病损,疱内的液体可以是透明的或微红色。

溃疡

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面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一般是圆形。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如轻型阿弗他溃疡。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如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

结节

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它是一个团块,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5cm,颜色从粉红色至深紫色。

糜烂

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其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黏膜糜烂常见于上皮内疱破溃后,如单纯疱疹、天疱疮,或由机械创伤所造成,并可呈边缘模糊的线形。

角化异常

组织病理变化是角层增厚、粒层明显、棘层亦可增厚。临床表现是黏膜发白、增厚,表面粗糙发涩感。例如,白斑、扁平苔藓等疾病的白色角化斑块或条纹,均为过度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口腔黏膜受损因素众多,而且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以全身因素作为重要的发病原因,包括免疫学异常、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致免疫力下降等,具体如下。

感染因素

常见致病菌包括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链球菌、念珠菌、乳头状瘤病毒等,可感染人体导致口腔黏膜出现异常。

免疫因素

体液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反应及细胞免疫异常等是高危因素,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进而诱发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

遗传因素

部分疾病类型如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癣等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不稳定者更容易患口腔黏膜疾病,而且临床可见部分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缓解,哺乳期后月经恢复时,病损复发。

环境因素

包括患者的心理环境、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此外,食物中缺乏铁、锌、硒等元素,或维生素B及叶酸等摄入不足也为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

微循环障碍、系统疾病以及口腔局部刺激因素如外伤等也可能诱发口腔黏膜疾病,另外烧伤、烫伤、机械性外力等可导致口腔黏膜直接受损。

口腔黏膜损伤后可出现形态异常,以及有伴随症状,据此可进行自测,出现后应及时就医,具体如下。

形态异常

口腔黏膜出现斑、丘疹、结节、疱、大疱、角化异常、糜烂、溃疡、萎缩、皲裂、坏死等异常形态。

伴随症状

常可伴有疼痛、出血、味觉异常、口臭、黏膜灼烧感、口干发黏、流涎等局部症状,有时也可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此种多和全身系统疾病有关,属于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

口腔黏膜相关检查主要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也会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情发展,具体如下。

体格检查

主要是观察口腔黏膜色泽是否正常,上皮覆盖是否完整,有无疱疹、丘疹、糜烂、溃疡、过度角化、瘢痕、肿块及色素沉着等。另外,也要观察舌苔、颜色、表面有无沟裂或溃疡,舌乳头有无肿胀或消失,运动和感觉有无异常,舌体有无肿胀或畸形,以及有无全身皮损。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常用的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体液和细胞免疫学检查、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等。对于血液性疾病(各型贫血、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性传播疾病(梅毒、艾滋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也用于口腔黏膜活检的术前检查。

病原学检查

包括病原菌涂片或分离培养等,对于感染性口腔黏膜病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从而针对性给予药物。

免疫学检查

免疫荧光技术是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荧光染色法两者结合的一种技术,可以证明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或抗体成分。可以诊断或协助诊断某些口腔黏膜病。

组织病理学检查

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位置、深浅的不同,可采用穿刺抽吸、钳取和切取活检,一些较小的病变应行切除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类型等,也可帮助排除肿瘤疾病,属于口腔黏膜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影像学检查

非常规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单纯对于口腔黏膜无实际检查作用,但对于部分疾病类型有诊断意义,如恶性肿瘤。

标签: 器官详解 

作者:标药网官方 @ 标药网   2024-12-06

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

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可以点击: 养生保健

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请遵医嘱,本站概不负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