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消化内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肠系膜下动脉为腹主动脉分支
肠系膜下动脉位于下腹腔和盆腔
肠系膜下动脉主要作用为维持腹部脏器间的血运,并给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提供营养
位置
肠系膜下动脉位于下腹腔和盆腔,约平第3腰椎的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行向左下方,分支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肠系膜下动脉在走形过程中,发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三大分支,供应相应部位血液。
横行向左,至降结肠的附近分为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吻合,分支分布于降结肠。
2-3条,斜向左下方走行,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分支营养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以及直肠上动脉均有吻合,但一般认为其与直肠上动脉间的吻合不够充分。
直肠上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在乙状结肠系膜内下行,至第3骶椎处分为2支,沿直肠两侧分布于直肠上部,并在直肠的表面和壁内与直肠下动脉的分支吻合。
肠系膜下动脉为腹腹主动脉的脏支,可以维持腹部脏器间的血运,并主要给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提供血液和营养。
肠系膜下动脉属于人体重要的动脉血管,饮食养护应以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并保证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的均衡摄入,控制好每日热量,以维持血管健康。
生活中此类维生素多存在于柠檬、苹果、桃子、白菜、菠菜、菜花、紫菜等食物中。维生素可以促进机体代谢,增加人体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还可帮助人体降低体内胆固醇、控制血压,从而防止肠系膜下动脉出现病变。
生活中鱼肉、鸡蛋、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可参与机体细胞的生成与修复,为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适量食用有助于肠系膜下动脉的修复,可维持血管弹性,保持血管健康。
纤维素多存在于粗粮或绿色蔬菜中,其有助于加快肠道蠕动,对身体的代谢起到一定作用,适当食用有助于促进胆固醇排出,从而可保护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属于人体动脉血管之一,因此建议长期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快走、太极等,有氧运动可增加机体血氧浓度,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护肠系膜下动脉,预防其病变,但尽量避免超负荷运动,以免给身体带来负担。此外运动可消耗热量,有助于协助机体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减少血管病变几率。
肠系膜下动脉属于人体动脉血管,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肠系膜下动脉病变的发生。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戒烟戒酒,以避免身体抵抗力下降,诱发肠系膜下动脉病变。
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应积极治疗疾病,遵医嘱使用药物,以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健康。
注意腹部保暖,平日可轻轻按摩腹部,促进腹部血液循环,预防肠系膜下动脉疾病。
肠系膜下动脉属于腹主动脉的脏器分支,出现损伤后可引起一系列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正常肠系膜下动脉和不健康肠系膜下动脉的区别。
肠系膜下动脉形如“水管”,有三大分支,血管弹性好,无硬化性病变,血管无扩张,无结构性改变。
主要病理表现为肠系膜下动脉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化,腔内有继发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早期可见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
早期的病理改变为动脉外膜和动脉周围炎,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肌层及弹性纤维破坏,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水肿、增生、肉芽肿形成。最后导致动脉壁纤维化,管腔不规则狭窄及继发血栓形成,甚至完全闭塞。
影像学检查可见瘤体。
肠系膜下动脉受损后,局部症状主要有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便秘等,可提示不同的肠系膜下动脉相关疾病。
肠系膜下动脉病变会影响周围脏器血运,从而导致腹部不适,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若为肠系膜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则会感到腹部持续疼痛;若是肠系膜下动脉栓塞的疼痛感一般为腹部剧烈疼痛;若为肠系膜下动脉炎会表现为腹部隐痛、钝痛;若是为肠系膜下动脉肿瘤,累及周围神经,则会出现放射性神经痛,且呈进行性加重。
肠系膜下动脉疾病会使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处供血减少,导致其出现功能障碍,引起消化不良,从而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肠系膜下动脉疾病会影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处的供血,造成相关脏器功能障碍,导致肠蠕动减弱,从而出现便秘症状。
肠系膜下动脉炎症常有低热、乏力、头晕、嗳气等症状;肠系膜下动脉栓塞则可发生腹部脏器组织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肠系膜下动脉健康受损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而影响肠系膜下动脉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若本身存在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能会对肠系膜下动脉造成影响,诱发出现肠系膜下动脉栓塞。此外如果腹腔其他脏器出现感染,炎症因子可顺着血液循环,威胁肠系膜下动脉的健康,从而诱发肠系膜下动脉炎症,而长期炎症感染也为肠系膜下动脉肿瘤的主要病因。
若是长期食用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增加出现肠系膜下动脉栓塞的风险。此外长期饮酒可能使血管硬化,诱发肠系膜下动脉病变。
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室壁或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栓子可沿血液循环到达肠系膜下动脉,造成肠系膜下动脉栓塞。
熬夜、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吸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情绪,也是诱发肠系膜下动脉病变的原因。
肠系膜下动脉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观察自身不适症状进行自测。一般如果腹部出现隐痛感,则可能出现了肠系膜下动脉炎症;若是腹部突然出现了剧烈疼痛,则可能出现了肠系膜下动脉栓塞;若是腹部出现了放射性疼痛,则可能是肠系膜下动脉肿瘤导致的;若为肠系膜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则会感到腹部持续疼痛。出现以上症状后,需及时就医,以判断是血管性疾病还是脏器疾病,并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肠系膜下动脉属于腹主动脉脏器分支,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等。
肠系膜下动脉疾病的体格检查中,以触诊、听诊、视诊为主。医生会按压患者腹部,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区别腹部器质性疾病。并会利用听诊器以及多普勒判断是否出现血管杂音,观察血流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血管病变。此外还会为患者测量血压及血氧,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病变。
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血沉病理检查为主。如果是肠系膜下动脉炎症可见往往有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异常。如果是肠系膜下动脉肿瘤,则需对肿瘤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其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上肠系膜下动脉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对肠系膜下动脉腔内血流进行定量分析,以判断是否出现肠系膜下动脉异常。
CT检查可反应肠系膜下动脉形态、结构,对判断其位置、大小、形态有一定帮助。
肠系膜下动脉的MRI检查通常作为CT检查后的补充技术,可更加清晰地显示出肠系膜下动脉肿瘤以及栓子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有助于肠系膜下动脉疾病的诊断。
血管造影检查一般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当怀疑出现肠系膜下动脉病变时,可利用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肠系膜下动脉情况,其可清楚显示肠系膜下动脉有无扩张、狭窄、梗死、出血、占位性病变等。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