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普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毛细淋巴管相互吻合成网,几乎遍布全身
毛细淋巴管起到协助淋巴输送入血的作用
毛细淋巴管受损后可导致毛细淋巴管水肿、毛细淋巴管炎
位置
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内,互相吻合成毛细淋巴管网,然后汇入淋巴管。毛细淋巴管除上皮、角膜、晶状体、软骨、胎盘、脊髓等没有外,几乎遍布全身。
毛细淋巴管由很薄的内皮细胞构成,基膜不完整。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大分子物质容易进出。内皮细胞被直径5-10nm的锚丝锚定于结缔组织。内皮细胞外面有纤维细丝牵拉,使毛细淋巴管处于扩张状态。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较大,蛋白质、细胞碎片、脂类、异物、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为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生理作用是构成淋巴管系统和协助淋巴输送入血,有利于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淋巴管系统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组成。毛细淋巴管互相吻合成毛细淋巴管网,然后汇入淋巴管,全身各部的淋巴管经过一系列淋巴结群中继后在膈下和颈根部等处汇合成淋巴干,淋巴干汇合成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形成淋巴导管,构成淋巴管系统。
人体组织或器官大多都有毛细淋巴管,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含有一定成分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渗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重吸收入小静脉,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沿淋巴管向心流动,途中经过若干淋巴结,最后归入静脉。故淋巴系统可看作是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毛细淋巴管参与协助淋巴输送入血。
毛细淋巴管为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饮食养护,比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清淡饮食等。饮食上应营养均衡,可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香蕉、菠菜等,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毛细淋巴管健康。应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
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利于毛细淋巴管的养护,如跑步、游泳、打球、五禽戏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淋巴液的流动速度,以及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毛细淋巴管健康。运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宜过劳和剧烈,重在长期坚持、循序渐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是毛细淋巴管日常养护中的重要部分,有助于保持毛细淋巴管健康,对相关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忌酒,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以防身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毛细淋巴管病变。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红肿、胀痛等不适,出现时建议及时就医。还有每年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健康。
毛细淋巴管具有构成淋巴管系统和协助淋巴输送入血的功能,当出现疾病时,其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毛细淋巴管和不健康毛细淋巴管的区别。
毛细淋巴管正常情况下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互相吻合成网,然后汇入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管壁薄,仅由一层内皮及不完整的基膜构成,无周细胞,通透性较大。
可见血管渗出液增加、回吸收减少,毛细淋巴管组织间液积聚。
可见毛细淋巴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甚至向皮下结缔组织层内沿淋巴管蔓延。
毛细淋巴管瘤主要生长于皮肤组织内,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张而成。淋巴管内充满淋巴液,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突起的肿块,最常见于面、颈等部位。
毛细淋巴管受损后,多表现为皮肤症状,可伴有其他症状,具体如下:
由于毛细淋巴管几乎遍布全身,毛细淋巴管受损后,多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症状,如皮肤水肿、疼痛、泛红、温度增高,甚至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溃疡或糜烂。
毛细淋巴管受损后,可能会引起其他症状,出现发热、畏寒、全身乏力、消瘦等情况。
毛细淋巴管受损后可引起毛细淋巴管水肿、毛细淋巴管瘤等疾病,而影响毛细淋巴管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系统本身疾病等都可直接影响毛细淋巴管的吸收与循环,造成组织间液积聚,引起毛细淋巴管水肿等疾病。
先天因素也可导致毛细淋巴管病变,在胚胎时期,由于毛细淋巴管发育障碍,可能会造成毛细淋巴管阻塞、扩张及收缩排空功能障碍。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可以从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管与毛细淋巴管炎症。
淋巴结切除手术、放疗、肿瘤浸润等因素也可导致毛细淋巴管损伤。
由于毛细淋巴管在人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到其异常变化,毛细淋巴管是否健康,日常主要通过观察皮肤症状自测。如果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红肿、温度增高等症状,可能是毛细淋巴管水肿引起;如果皮肤红肿、胀痛的同时伴随发热、畏寒、全身乏力等不适,则可能提示毛细淋巴管炎,出现异常表现应积极就医,以防病情加重。
毛细淋巴管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大类。
视诊毛细淋巴管损伤后是否造成皮肤颜色变化,也可通过触诊感受是否出现皮肤温度升高,以及确定皮肤疼痛的范围。
通过观察血红蛋白数目,可判断毛细淋巴管损伤时是否伴随局部出血,观察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否增高,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可明确体内是否存在致病菌感染,为毛细淋巴管病变后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可检查毛细淋巴管的走行,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侵犯等,可帮助确诊毛细淋巴管瘤等疾病。
能够明确毛细淋巴管的形态是否正常,以及是否累及周围的软组织。
通过六碘化的水溶性造影剂在皮肤间质内注射后,进入毛细淋巴管,并且通过淋巴管转运,到达血液循环,最后由肾脏排泄,可显示较小的毛细淋巴管,帮助诊断毛细淋巴管水肿等疾病。
通过核素显像剂在引入人体组织间隙后,可被毛细淋巴管摄取,随后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获得动态影像,能够判断毛细淋巴管的通畅程度和功能状态,为诊断毛细淋巴管病变提供依据。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