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消化内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食管是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
食管是食物通往胃的通道
食管有三处典型的生理狭窄
食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吞咽困难、反呕等
位置
食管始于喉部后侧,贯穿胸部中央,从气管后侧经心脏后侧,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连结至胃,是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管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颈部长约5cm,自食管起始端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气管后壁上;胸部最长,约18-20cm,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腹部最短,仅1-2cm,位于自食管裂孔至贲门部分。
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第1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2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3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食管的结构与其他消化管相同,都是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4层组织构成。为了防止咀嚼不充分被食物划伤,食管内侧被厚厚的多层扁平上皮覆盖。
位于食管壁的内层,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组成。上皮位于黏膜表面;固有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基底膜与黏膜肌层之间;黏膜肌层由纵行平滑肌和细弹性纤维网组成,位于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之间。
黏膜下层为厚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食管腺,可分泌黏液经导管排入食管腔。黏膜和黏膜下层形成7-10条纵行皱襞,横切面呈星形。食物通过食管时,皱襞消失。
由较厚的外侧纵层及内侧环层组成。这种肌纤维的排列有利于食管蠕动收缩以及食管管腔内容物向胃传送。外侧纵行肌纤维在后方分开,绕至前方形成两条纵束,通过一腱形带附着于环状软骨的后面;纵行纤维与胃部纵行纤维相连接;内层环形肌纤维,上方与咽下缩肌,下方与胃斜形肌纤维相连。
也称外层或外膜,由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能在食物通过引起食管扩张时伸展开,在腹部,食管通过膈肌后被腹膜包绕。外层纤维穿入食管的肌肉壁围绕着肌束并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续,故食管癌侵入外膜时可累及邻近器官。外膜内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弹性纤维网。
食管是人体重要器官,本身并没有任何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运输食物进入胃部,补充机体能量。
食管会将食物从咽部运送到胃,这一功能是靠食管的蠕动完成。正常食管有两种蠕动运动,一种为原发性蠕动,一般由吞咽引起,始于咽食管的连接处,沿食管向下移动;另一种为继发性蠕动,始于食管上括约肌以下的食管本身而非咽食管连接处,因食物扩张食管而产生。因此只要食管内食物未被原发性蠕动完全排空,继发性蠕动便可连续发生,直到食物全部排入胃内。
在蠕动运动的作用下,即使是躺着、倒立、甚至是在失重状态下,吃下的食物也不会出现逆流情况。此外,食管内侧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使食物的通过更为流畅,但食管分泌的黏膜并不包含消化酶。
饮食养护对食管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日常应注意减少腌制食物的摄入、避免吃过烫食物,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
要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熏烤食品,这些东西中含有强致癌物,食管经常接触后容易诱发食管癌。
进食温热食物为宜,不要吃太烫的食物,进入食管中的食物温度过高,会伤害食管黏膜,长期损伤食管黏膜可能会引发癌变。
细嚼慢咽对食管健康有好处,可以把食物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拌匀,避免摩擦、划伤食管黏膜。
避免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食物,包括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咖啡、浓茶、巧克力。
食管一般以饮食养护为主,必要时可通过适当长跑、做俯卧撑、立定跳远等运动进行食管括约肌的锻炼,提高括约肌收缩功能,有助于避免食管反流。
除合理饮食、适当进行食管括约肌锻炼外,日常生活中还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抽烟,少喝酒,因为烟、酒都有刺激性,对食管有伤害,而且烟中还含有致癌物,会影响食管健康。
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蠕动把食物输送到胃里,当食管形态出现异常后,可出现一系列变化,接下来我们以常见的食管疾病为例,从食管的形态分析健康食管和不健康食管有哪些区别。
食管呈扁平的肌肉性管状,长约25cm,正常食管黏膜呈淡红色,有比较明显的毛细血管网,血管走向为上段呈纵行,中段呈树枝状,下段呈纵行,除沿脊柱的颈、胸有相应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外,在左右方向亦有轻度弯曲,有典型的3处生理性狭窄。
食管可以仅为一横隔,也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之间连以一条纤维索,也可以为上、下盲端互不相连,或者在气管分叉平面以下完全未形成通道。
气管与食管相互连通,无食管闭锁,可见以下几种情况:
基本发育正常的食管与气管之间有一细管相通。
食管与气管紧贴、有一小孔相通。
食管缺损一段,上段食管的下端和下段食管的上端分别与气管相通。
临床上,食管闭锁合并气管痿最为常见,约占食管畸形的85%以上,亦可见以下几种表现:
下端食管的上端闭锁,而上段食管的下端与气管以瘘道相通。
上段食管的下端闭锁,而下段食管的上端以瘘道与气管相通。
下段食管的上端经气管分叉处以瘘道相通。
是由于酸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内镜结果显示食管黏膜出现变红、糜烂和溃疡等征象。
早期X线可见食管黏膜皱襞增粗、中断,有小的充盈缺损及浅在龛影。中晚期则可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龛影,病变段食管僵硬、成角及食管轴移位。肿瘤巨大时,可出现软组织块影。
食管疾病可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具体如下:
食管受损后可导致吞咽困难,即吞咽食物时费力,有阻塞感,吞咽过程延长。吞咽困难为食管疾病中最主要表现,轻重程度不一。轻者表现为食物下行缓慢感或哽噎感,常由于食管炎症、水肿或痉挛等病因所致,但也可能是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严重的吞咽困难,初为咽硬食物困难,继而半流质,甚至流质也不易通过,常为较大食管异物、食管狭窄或晚期食管癌所致。吞咽困难可以单独发生,或合并疼痛、呛咳及反呕等症状。根据症状特点可分为以下3种:
多为机械性梗阻的狭窄病变,如食管良性狭窄、肿瘤。
吞咽固体和流体食物时均有障碍,提示有食管神经肌肉性病变,如食管痉挛、括约肌失弛缓症、食管闭锁等。
指吞咽障碍仅发生于固定大小的食物或丸剂,多因食管瘢痕所致。摄入酸性食物后立即引起疼痛与咽下困难者,多为食管炎或溃疡;咽下困难伴有呛咳常是食管上端阻塞或环咽肌失弛缓造成,也可因中段食管癌阻塞或伴有食管气管瘘所致;咽下困难有餐后反胃者,多系食管下端有梗阻;咽下困难伴声嘶者,常是环后癌向喉内发展或食管癌侵入纵隔或压迫喉返神经所致;咽下困难前已有声嘶,则提示癌肿位于喉内已发展到喉外梨状窝喉咽部;咽下困难伴呼吸困难及哮鸣时多为纵隔占位性病变压迫支气管所致。
食管出现疾患后可导致食物由食管或胃反流至口腔,但不成为呕吐,也无恶心感,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发生。餐后较久才有反流者,多是食管梗阻上段扩张处,或食管憩室内食物潴留所致;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者,反流最为多见,量也较多,并有臭味,可在夜间平卧时出现,并引起呛咳;晚期食管癌反流也较常见,多为血性黏液或食物,常见于早晨。
食管受损后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继而呕血的表现。呕吐的血呈暗红色或咖啡样,多混有食物残渣。若每日或一次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粪。呕血的血量多少不等,少量呕吐血性液体,可见于强酸、强碱或其他化学制剂引起急性腐蚀性食管炎,严重消化道烧伤坏死时有大量出血;食管异物如尖锐异物刺入主动脉,穿破时可有致死性呕血;食管癌晚期溃疡型可有小量出血,表现为黑粪,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多为大量呕血或呈喷涌状呕血。
某些疾病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胸骨后灼热感及疼痛,如急慢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憩室、食管外伤等。灼热感可为持续性,但多为间歇性,因饮食刺激性或酸性食物而加重。疼痛的性质可为灼痛、钝痛、针刺样或牵扯样痛,尤以吞咽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剧。疼痛可累及颈部、肩胛区或肩臂处。
食管是运送食物到胃里的通道,其健康对每个人至关重要,食管受损后引起的常见疾病有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括约肌失弛缓症等,而影响食管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些食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如大量烟酒、过于辛辣食物、过热食物可灼伤食管黏膜。另有些高脂饮食,如巧克力、咖啡、可口可乐等,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在高胃酸的情况下,当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时,易产生反流性食管炎。
有些药物既对食管黏膜有刺激,又可使食道下端括约肌张力功能降低,如茶碱类、抗胆碱能药物、β受体阻滞剂、烟酸、黄体酮等,致使食道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后,胃内容物易于反流。
某些胃肠道激素,如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肠抑胃肽、血管活性肽等,均可使食道下端括约肌的张力降低。此外,妊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成年人特发性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均可影响食道下端括约肌的正常关闭的张力,使胃内容物反流而发生病变。
食管病变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如食管癌、括约肌失弛缓症。曾经临床上普查过935名食管癌患者,其中约64.1%人有家族史,他们从高发区迁入低发区,甚至两三代后,其食管癌发病率仍比当地居民高。括约肌失弛缓症可发生于婴幼儿、少年儿童、兄弟姊妹、父母与子女之间,提示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酸性呕吐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性较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由于胃窦痉挛及继发性幽门、十二指肠梗阻,可引起高酸性胃液反流。某些疾病引起的长期反复呕吐,如胆道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呕吐、偏头痛等,可使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屏障和食道下端括约肌的功能受损。
调查发现精神创伤、抑郁情绪可增加食管疾病的发生率。
食管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以下症状进行自测。若发现以下异常症状长期存在,则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若发现自己在进食时出现吞咽费力,有阻塞感,则有可能是食管疾病引起,常见于食管良性狭窄、食管肿瘤、食管痉挛、食管闭锁等,有时可合并有呛咳、疼痛等症状。
如果并无恶心感,但食物经由食管或胃反流至口腔。这种情况下可见于食管憩室、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等疾病。
如果自觉胸骨后有灼热感以及疼痛,多是某些因素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如急慢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憩室、食管外伤等。
若出现呕血,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等症状,且血呈暗红色或咖啡样,则可能是食管受损,应立即就医。
食管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影像学检查,以及食管压力测试等。
食管钡剂X线检查是诊断食管疾病的最重要手段,采用气钡双对比方法,先在右前斜位观察,然后转为左前斜位和后前位。吞钡时在X线透视下摄取图像,要注意结合食管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做出诊断,检查食管时应观察钡剂在食管的通畅和充盈情况,以及食管蠕动、黏膜纹形态、钡剂排空状况等。
运用高速X线电影摄影,或X线录像设备,可以准确记录下钡剂通过时的形态改变,分析吞钡时咽和食管的动态和功能性表现。
CT检查为食管病变的辅助检查方法,对食管的形态、动态功能的观察远不如吞钡检查,但CT对食管恶性肿瘤的分期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能发现肿瘤侵犯食管壁的范围、病变是否向腔外浸润,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及明确有无转移病灶,对肿瘤的分期有较大价值。
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迄今主要依靠钡餐造影检查,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观察食管的黏膜改变及功能障碍,但对于精准显示癌肿的实际长度、外侵范围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特别是对判断食管癌能否手术切除,MRI具有很大的价值。
DSA造影方法依病变部位,可分别选择相应节段的供血靶动脉。颈段食管癌可行双侧甲状颈干动脉插管;胸段食管癌可选择左右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固有动脉,胸上段主动脉弓处肿瘤同时行锁骨下动脉-甲状腺下动脉插管;胸下段近膈处食管癌则同时行左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插管,并行DSA造影。
食管内超声对食管壁层的细节能清晰地显示,有利于判断肿瘤分期,以及鉴别良、恶性肿瘤。
食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和部位,并可在直视下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目前,纤维食管镜检查应用较广泛,是食管癌理想的诊断方法。但食管镜无法准确评价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情况,不能对食管癌进行术前分期。
冲洗或擦刷食管的管腔黏膜,最好在食管镜直视下进行,检查所收集的脱落细胞,有利于发现该处的肿瘤。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简便,受检者痛苦小,假阳性率低,是食管癌大规模普查的重要方法。
食管测压可了解食管的运动情况,是记录食管在静息时和吞咽后各部分的压力变化,用来表示食管上、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食管炎常呈现食管运动协调失常。食管压力测定是胃食管反流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检查手段。
主要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最好的检查方法和金标准之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