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血管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锁骨下动脉是颈根部的一大动脉干
锁骨下动脉不仅是体循环的重要血管之一,也是上肢动脉主干的近侧段
两侧的锁骨下动脉起点不同,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位置
人体内两侧锁骨下动脉的起点不同,左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起自头臂干,二者均经胸锁关节的后方斜向外行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的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侧缘续为腋动脉。以下介绍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及位置:
起于前斜角肌的内侧,向上穿第6-1颈椎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支布于脑与脊髓。
起于锁骨下动脉的下面,椎动脉起点的相对侧,向下行入胸腔,沿第1-6肋软骨的后面(距胸骨外侧缘约1cm)下降,分支分布干胸前壁、心包、膈和乳房等处。胸廓内动脉行至第6肋间隙处发出两终支,一支是腹壁上动脉,为胸廓内动脉的直接延续,穿膈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的深面下行,到脐附近与腹壁下动脉相吻合、分支营养腹直肌和腹膜;另一终支为肌膈动脉,行于第7-9肋软骨的后面,穿膈后终于最下两个肋间隙,分支分布于下五个肋间隙前部、腹壁诸肌及膈。
为一短干,在椎动脉的外侧,前斜角肌的内侧缘附近起始,迅即分为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等数支,分布干甲状腺、咽、食管喉气管以及肩部肌、脊髓及其被膜等处。
起自甲状颈干的外侧,迅即分支分布于颈深肌和第12肋间隙的后部。
锁骨下动脉的管壁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具体如下:
占管壁厚度的1/6左右,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膜与中膜无明显界限,邻近内皮下层的第一层弹性膜即为内弹性膜。
最厚,含40-7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弹性膜。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窗孔,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还有环行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所以可以称其为弹性动脉。
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纵向螺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以及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锁骨下动脉作为体循环的动脉之一,主要功能是向上肢及头颈部组织输送血液以及储存血液。
血管最基础的功能是输送血液,而锁骨下动脉则是向上肢以及头颈部组织输送动脉血,从而营养其分布区肌肉与器官,帮助维持器官及组织的正常运转。
锁骨下动脉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弹性和可扩张性。当左心室收缩射血时从心室射出的血液一部分向前流入外周,另一部分则暂时储存于动脉管中,使其管壁扩张动脉压升高,同时也将心脏收缩产生的部分动能转化为血管壁的弹性势能,并在舒张期释放势能驱动血液向前流动。
锁骨下动脉管壁直径较大,又发源于主动脉弓,所以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穿刺点。不仅可以穿刺测量动脉支血管的压力或者输注急救药物,还可以在上肢出血时,选择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向后下压迫,将该动脉压向第一肋骨进行止血。
饮食养护锁骨下动脉的重点在于控糖、控油、控盐,有助于保持血管壁弹性。控制钠盐摄入有助于稳定血压,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g以下。低脂饮食是为了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防止高脂血症,可以多摄入一些维生素及粗纤维食物,如多吃水果和蔬菜。低糖饮食是为了减少摄入含糖量较高的食物,避免诱发糖尿病。一般来说,饮食以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为宜。
适量的运动可以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促进脂质代谢,控制肥胖,从而对预防锁骨下动脉疾病有益。注意活动量应根据体力、活动习惯、身体情况、心脏功能状态等决定,以运动时心跳、呼吸轻微加快,运动后周身舒畅为宜,活动强度应循序渐进。可选择常规运动,例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运动等。
日常生活中,戒烟限酒对锁骨下动脉有养护效果,因为烟碱、酒精会伤害动脉血管的内皮,导致动脉狭窄、血栓形成等病变。同时,保持心态平衡也很重要,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等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而引起高血压,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另外,应定期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并经常自测血压。
锁骨下动脉具有向上肢及头颈部组织输送血液、储存血液等功能,当锁骨下动脉出现异常时会引起一系列变化,具体如下:
锁骨下动脉是颈根部的一大动脉干,左右各一,左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起自头臂干,因此左侧会比右侧稍长一些。
表现为锁骨下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其远端压力下降,供血量下降,出现上肢缺血症状。为代偿上肢组织缺血,血流通过对侧椎动脉经椎-基底动脉系,逆流进入压力较低的患侧锁骨下动脉远端,以维持患侧上肢的血液供应。
可见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化,腔内有继发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栓或斑块脱落,可造成远侧动脉栓塞。
主要表现为锁骨下动脉区域发生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导致锁骨下动脉直径超过正常值的1.5倍及以上。
为动脉壁全层炎性反应,呈节段性分布。早期的病理改变为动脉外膜和动脉周围炎;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肌层及弹性纤维破坏,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水肿、增生、肉芽肿形成,最后导致动脉壁纤维化,管腔不规则狭窄及继发血栓形成,甚至完全闭塞。
在一般情况下,因受胸廓及胸锁关节的保护而不易出现锁骨下动脉受损,但一旦受伤均为强烈暴力,或继发于肩锁部损伤之后,因邻近心脏,易因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或是后期出现假性动脉瘤及锁骨下动静脉瘘。检查时可见锁骨下动脉断裂。
锁骨下动脉出现炎症、栓塞或者闭塞后,可能导致皮肤颜色异常、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一系列症状。
由于栓塞,动脉供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会出现皮肤苍白的症状。如果皮下静脉丛的某些部位积聚少量血液,则有散在的小岛状紫斑,栓塞远肢体的皮肤温度降低,并有冰冷感觉。
疼痛往往是较早出现的症状,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疼痛。起于阻塞平面处,后延及远侧,并演变为持续性。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致剧烈疼痛,因此可能出现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
由于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栓塞的近侧,因血流受阻,动脉搏动反而更为强烈。
若锁骨下动脉瘤压迫臂丛神经,可引起上肢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若压迫静脉可引起上肢肿胀。
锁骨下动脉出现阻塞可导致脑部缺血,从而出现一过性黑朦、头晕,严重时可出现失语、抽搐,甚至偏瘫症状。
若缺血部位累及到眼部,就会导致视力模糊、偏盲;若累及的是基底动脉,则会出现眩晕、耳鸣、吞咽因难、共济失调,或昏睡、意识障碍等症状。
锁骨下动脉一旦出现异常,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脑缺血死亡,而影响锁骨下动脉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是动脉管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血管内皮出现慢性损伤;还会促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从而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或其他物质沉积于血管壁上,致使动脉血管管腔的狭窄,抑或是动脉管壁出现粥样硬化。
香烟中的烟碱能使血管收缩,烟草浸出液可致锁骨下动脉发生炎性病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吸烟是导致动脉疾病的一大危险因素。
肥胖人群体内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较高,本身就很容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所以肥胖对于锁骨下动脉的影响也较大。
由于一些病原体的感染,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立克次体等,会激发大动脉壁内的抗原,产生抗大动脉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大动脉壁,并发生非特异性炎症。
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可引起与大动脉炎类似的动脉壁损害,因此目前认为,雌激素水平高与锁骨下动脉异常有关。
外来损伤如刀刺伤、挫伤、骨折缘损伤,以及医源性损伤(开展介入技术而行动脉穿刺、插管,动脉吻合口等),可能损伤锁骨下动脉管壁、管腔。
锁骨下动脉是否健康,可以通过一些特异性的症状来进行自测,具体如下:
上肢的皮肤颜色如果有异常苍白,或者散在的小岛状紫斑,可能提示血管被压迫或阻塞,还可能因为栓塞使远肢体的皮肤温度降低,并有冰冷感觉。
胸部疼痛往往是较早出现的症状,若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就会导致剧烈疼痛,只能保持一定的强迫体位。
如果手部突然、持续地出现异常感觉和运动障碍,同时伴有上肢肿胀,或者头晕、眼花等症状,提示锁骨下动脉异常,建议及时到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完善相应的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来排除疾病。
临床上有关锁骨下动脉的检查有很多,较为常见的是体格检查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具体如下:
通过听诊锁骨下动脉相关区域的的血管,看是否有血管杂音,以及明确动脉的搏动情况。此外还会进行皮温、语言、意识、运动功能等相关的检查。
可以明确血液中不同细胞的计数情况,血沉速度以及多项免疫功能是否异常,也可明确失血程度。
血管超声检查的安全性和敏感度相对较高,其不仅能够观察血管内有无闭塞和狭窄,还能够观察到血管狭窄处的收缩期和舒张末期流速流向,以及血管内的血管壁增厚、内膜不平和腔内血管等,有利于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经济、简便、无创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了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从而初步确认是否有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CT检查是各种血管疾病的另一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常作为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血管CT不仅可以观察到受累血管管壁和管腔情况,还能够观察到病变累及范围。
是无创性检查,无需应用造影剂便可清晰显示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动脉血管壁内的具体情况,对诊断血栓、斑块、动脉夹层等极有价值。
造影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的轮廓,以及明确血管管腔内的通畅程度及病变性质,目前血管造影被认为是动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血管炎的金标准。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坏死、肉芽肿形成、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都支持血管炎的诊断,然而由于血管炎的病理改变可呈节段性,因此组织活检未见到血管壁炎症亦不能排除血管炎的诊断。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