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药公众号
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资料网站

www.biaoyao.com

淋巴结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ID:136132 / 打印

所属科室: 普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定居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的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是呈椭圆形或蚕豆形的淋巴组织小体

淋巴结广泛分布于全身,有浅、深群之分

淋巴结有滤过淋巴液、参与免疫应答的作用

位置

淋巴结广泛分布于全身,如在四肢多位于关节的屈侧,在体腔多沿血管干排列,或位于器官门附近,如胸、腹、盆腔的淋巴结多位于内脏器官门和大血管周围。淋巴结分深浅,表浅的淋巴结经体格检查即可发现,也是常规诊断。淋巴结通过彼此相连的淋巴管,构成可接受来自不同组织或器官引流淋巴液的全身性网络。具体位置如下:

头颈部淋巴结

头部淋巴结

枕淋巴结

分浅、深两群,分别位于斜方肌起点表面和头夹肌深面,引流枕部和项部的淋巴。

乳突淋巴结

又称耳后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止点表面,引流颅顶部、颞区和耳郭后面的淋巴。

腮腺淋巴结

分浅、深两群,分别位于腮腺表面和腮腺实质内,引流额、颅顶、颞区、耳郭、外耳道、颊部和腮腺等处的淋巴。

下颌下淋巴结

位于下颌下腺的附近和下颌下腺实质内,引流面部和口腔器官的淋巴。

颏下淋巴结

位于额下部,引流舌尖、下唇中部和额部的淋巴。

颈部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

颈前浅淋巴结

沿颈前静脉排列,引流颈前部浅层结构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颈前深淋巴结

又分为喉前、甲状腺、甲状腺及气管旁淋巴结,依次分别位于喉的前面、甲状腺峡部的前面、气管颈部的前面和气管及食管间的侧沟内。

颈外侧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

沿颈外静脉排列,引流颈外侧浅层结构的淋巴,并收纳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深淋巴结

主要沿颈内静脉排列,部分淋巴结沿副神经和颈横血管排列。以肩胛舌骨肌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两群。

咽后淋巴结

位于咽后壁和椎前筋膜之间,引流鼻腔后部、鼻旁窦、鼻咽部和喉咽部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上肢淋巴结

肘淋巴结

分浅、深两群,分别位于肢骨内上课上方和肘窝深血管周围。浅群又称滑车上淋巴结。肘淋巴结通过浅、深淋巴管引流手尺侧半和前臂尺侧半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沿肢血管注入腋淋巴结。

锁骨下淋巴结

又称三角胸肌淋巴结,位于锁骨下,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内,沿头静脉排列,收纳沿头静脉上行的浅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少数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腋淋巴结

位于腋窝疏松结缔组织内,沿血管排列,按位置分为5群,即胸肌淋巴结、外侧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

胸部淋巴结

胸壁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沿胸廓内血管排列,引流胸腹前壁和乳房内侧部的淋巴,并收纳膈上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参与合成支气管纵隔干。

肋间淋巴结

多位于肋头附近,沿肋间后血管排列,引流胸后壁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胸导管。

膈上淋巴结

位于膈的胸腔面,分前、外侧、后3群,引流膈、壁胸膜、心包和肝上面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和纵隔前、后淋巴结。

胸腔器官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

位于上纵隔前部和前纵隔内,在大血管和心包的前面,引流胸腺、心、心包和纵隔胸膜的淋巴。

纵隔后淋巴结

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内,沿胸主动脉和食管排列,引流心包、食管和膈的淋巴。

气管、支气管和肺的淋巴结

这些淋巴结引流肺、胸膜脏层、支气管、气管和食管的淋巴,并收纳纵隔后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

下肢淋巴结

腘淋巴结

分浅、深两群,分别沿小隐静脉末端和胆血管排列,收纳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的浅淋巴管以及足和小腿的深淋巴管。

腹股沟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分上、下两群。上群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排列,引流腹前外侧壁下部、臀部、会阴和子宫底的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分布,收纳除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外的下肢浅淋巴管。

.腹股沟深淋巴结:位于股静脉周围和股管内,引流大腿深部结构和会阴的淋巴,并收纳腘淋巴结深群和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

盆部淋巴结

骶淋巴结

沿骶正中血管和骶外血管排列,引流盆后壁、直肠、前列腺或子宫等处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骼内淋巴结或骼总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沿骼内动脉及其分支和髂内静脉及其属支排列,引流大部分盆壁、盆腔脏器、会阴深部、臀部和大腿后部深层结构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骼总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沿髂外血管排列,引流腹前壁下部、膀胱、前列腺(男)或子宫颈和阴道上部(女)的淋巴,并收纳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总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

沿髂总血管排列,收纳上述3群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

腹壁淋巴结

脐平面以上腹前外侧壁的浅、深淋巴管分别注入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脐平面以下腹壁的浅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深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和腰淋巴结。

腰淋巴结位于腹后壁,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分布。

腹腔器官的淋巴结

腹腔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注入沿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人体有500~600个淋巴结,每个淋巴结分为表层和实质,淋巴结实质又分为显微镜观察下染色较深的皮质和染色较浅的髓质两部分,二者无截然界限。

淋巴结外部(表层)

淋巴结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膜,与被膜下淋巴窦相通连。淋巴结的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被膜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相互连接的小梁,构成淋巴结的粗支架,血管走行于其内。小梁之间为淋巴组织和淋巴窦。

淋巴结内部(实质)

皮质

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构成。

浅层皮质

含淋巴小结及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为B细胞区。淋巴小结间的弥散淋巴组织又称为淋巴滤泡,分为初级和次级淋巴滤泡,次级淋巴滤泡常有细胞分裂增殖现象,可形成相应的结构,称生发中心。

副皮质区

位于皮质深层,为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其淋巴细胞主要为Th细胞;给新生动物切除胸腺后,此区即不发育,故又称胸腺依赖区。该区还有较多的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等。副皮质区有许多高内皮微静脉,其内皮细胞胞质丰富,核较大,异染色质少,染色浅,核仁明显。血液流经此段时,约10%的淋巴细胞穿越内皮进入副皮质区,其中B细胞再迁移到淋巴小结,因而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在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的细胞分裂相增多,区域范围迅速扩大。

皮质淋巴窦

包括被膜下方和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分别称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二者相互通连。被膜下窦为一宽敞的扁囊,包绕整个淋巴结实质,其被膜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通入。小梁周窦末端常为盲端,仅部分与髓质淋巴窦直接相通。淋巴窦壁由扁平的内皮细胞衬里,内皮外有薄层基质、少量网状纤维及一层扁平的网状细胞。淋巴窦内有呈星状的内皮细胞支撑窦腔,有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淋巴内的各种细胞(如面纱细胞)和淋巴液不断穿过或渗过内皮,进入皮质淋巴组织;而淋巴组织中的细胞、抗体等成分也不断进入淋巴,这样淋巴组织便成为一种动态的结构,有利于免疫应答。

髓质

由髓索和其间的髓窦组成。髓索是相互连接的索条状淋巴组织,也可见高内皮微静脉。主要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大量浆细胞。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同,但较宽大,腔内的巨噬细胞较多,故有较强的滤过功能。

淋巴结主要有滤过淋巴液及参与免疫应答的作用,能够对细菌、毒素、寄生虫或肿瘤细胞等进行阻截和清除,从而阻止病变发生或扩散。

滤过淋巴液

淋巴结位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当病原体、异物等有害成分侵入机体内部浅层结缔组织时,这些有害成分很容易随组织液进入遍布全身的毛细淋巴管,随淋巴回流到达淋巴结。在淋巴窦中由于容积极大增加,淋巴的流速变得极为缓慢,使得淋巴中的有害成分在迂回曲折流动时,有充分与窦内的巨噬细胞接触的机会,绝大多数被清除或局限在淋巴结中,有效地防止了有害成分进入血液循环侵害机体的其他部位。正常淋巴结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5%。

参与免疫反应

在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特异免疫反应中,淋巴结起着重要作用。淋巴回流使淋巴结能很快地接受侵入机体的抗原刺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和体液因子的作用,发动了对此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淋巴结不仅能通过免疫反应消除进入淋巴结内的抗原成分,而且能通过输出效应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成分,发动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有害成分侵入区域的免疫反应,及时解除对机体的伤害。免疫反应后,淋巴结产生的抗原特异性记忆细胞又通过淋巴细胞的再循环随时对这些有害成分再次入侵进行监视。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淋巴结养护,保持饮食清淡可口、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可适当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牛奶、鱼类、蛋类。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汤、马齿苋粥、西瓜皮粥、丝瓜、芹菜等。多饮清热的菊花茶、金银花茶等。若有淋巴结肿大,应少吃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以免加重淋巴结损伤。

日常多进行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血液与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使淋巴系统正常运转,从而间接对淋巴结有好处。建议平常适当多锻炼,可选择慢跑、游泳、骑车、打球等活动,能增强体质,减少病原体侵袭。

生活中应保持良好作息,远离各种致病因素,有助于养护淋巴结。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维持人体免疫平衡状态。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稳定自身情绪,缓解不良压力。

避免有毒物质接触,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声、挥发性有害气体以及有毒有害重金属等环境。

每年至少做一次正规体检等,排除一切致病因素,防患于未然。

淋巴结分布全身,常于腹股沟、颌下,偶尔在颈部和(或)腋下触及,异常淋巴结表现为肿大,质地变硬,出现后应及时就医。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淋巴结和不健康淋巴结的区别。

淋巴结形态

1、正常淋巴结

正常淋巴结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红色小体,一侧隆凸,另一侧凹陷,多成群分布,青年人全身大约有400~450个。常规体格检查能评估身体表浅的淋巴结,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2、异常淋巴结

淋巴结炎

超声检查时,可见淋巴结体积明显增大,形态呈椭圆形或圆形,长厚径之比>2。包膜清楚,淋巴结之间无融合;皮质髓质增厚,皮质呈低回声,髓质呈高回声;淋巴结内血供明显增多,沿门部、髓质、皮质呈放射状分布。

淋巴结结核

超声检查可见淋巴结肿大,多呈圆形、椭圆形,多发,可有融合;边界清晰,伴周围组织炎时也可模糊不清;皮质向心性增厚,髓质偏心、变薄或显示不清;淋巴结内部回声复杂,结内液化坏死引起的低-无回声比较多见,而且具有特异性;加压探头可见肿物形变明显,有时还可见液体内低回声流动感;有时可见不规则斑片状强回声,为粗大钙化灶;淋巴结周围伴随皮下组织肿胀、液化,皮肤厚薄不均等。

淋巴瘤

颈部淋巴结最易被淋巴瘤累及,主要发生于颈后三角、上颈部和下颌下三角。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形态趋向于圆形,纵横比<2,边界锐利,绝大多数淋巴瘤淋巴结的淋巴结门消失,早期可见淋巴结门回声,但多呈不规则偏心狭窄型。故皮质呈不规则增厚,如果淋巴结门回声可见,则可发现皮质以向心性增宽型和偏心性增宽型为主,其中偏心性增宽型提示恶性疾病。淋巴瘤的淋巴结内可出现微小高回声结节灶。中央坏死可导致淋巴结门回声消失。少数淋巴瘤结内见囊性坏死和钙化。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

属于恶性肿瘤的特殊表现,可见淋巴结外形趋向于圆形或不规则形,长径常达10mm或以上,纵横比>1;常有多个结节,结节一般不相互融合;边界锐利,如有包膜外浸润,则与周围组织无明确分界,也可造成软组织水肿。转移性淋巴结的皮质可呈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导致淋巴结外形失常。皮质回声较正常强,但与邻近肌肉回声相比仍为低回声。

淋巴结损伤后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疼痛。致病原因繁多,常见有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肿瘤等,可分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提示病因有差别。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炎症初始,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

单纯性淋巴结炎

为淋巴结本身的急性炎症。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呈中等硬度,有触痛,多发生于颈部淋巴结。

淋巴结结核

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相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晚期破渍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可光滑或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感染性疾病

多数全身感染性疾病都可致淋巴结肿大,范围一般较广,疼痛或压痛可不明显,常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等。其中,病毒感染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细菌感染见于结核、布氏杆菌病、麻风等;螺旋体感染见于梅毒、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原虫与寄生虫感染见于黑热病、丝虫病等。

非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结缔组织疾病,以及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常伴有长期发热、典型皮疹、关节肿痛、多器官功能损害等;血液系统疾病常伴有出血、贫血、感染、发热等表现。

淋巴结受损主要和感染、肿瘤、反应性增生类疾病有关,以下情况均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感染因素

常见于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引起的急性感染;或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引起的慢性感染。由于感染炎症可通过淋巴管扩散到相应部位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结为起到清除、防御功能,细胞会迅速增殖,出现淋巴结肿大。

肿瘤因素

常见于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浆细胞肿瘤;以及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转移肿瘤。,因为肿瘤多数可通过淋巴转移,因此可导致淋巴结肿大。

反应性增生

由于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疾病,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出现肿大表现。

淋巴结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其中浅表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直径约为0.2~0.5cm,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邻近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当淋巴结受损会出现质地增加或体积增大,自己能够摸到或医师在体格检查时能够触及,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红、疼痛或压痛,对于一些恶性病变导致者可见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橡皮样感,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出现以上异常应警惕淋巴结疾病及时就医明确病情。

淋巴结分布于全身,主要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骨髓检查属于常规项目。具体如下。

体格检查

触诊结合视诊是检查表浅淋巴结的主要方法,检查主要包括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同时注意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检查时为避免遗漏,应按一定顺序进行,具体步骤依次是耳前、乳突(耳后)、枕骨下区、颌下、颏下、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属于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为细菌性感染;伴淋巴细胞增多且异常淋巴细胞>0.02,考虑为EB病毒感染;伴嗜酸粒细胞增多,提示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细胞肉芽肿。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比例增加时,应考虑为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增多或减少伴有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类中出现原始及幼稚细胞,多为白血病、或癌肿骨髓转移。全血细胞减少伴发热及肝脾肿大,提示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检查

属于主要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急、慢性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脂质沉积病等有重要诊断价值。此外,骨髓涂片检查对疟原虫、利什曼小体的检出率较高。如遇骨髓干抽,应做骨髓活检以协助诊断。

其他检查

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查嗜异性凝集试验及EB病毒抗体检查。疑为艾滋病,应查T细胞亚群及HIV抗体检测。疑为淋巴结结核,应查血沉、PPD试验及淋巴结穿刺涂片。疑为结缔组织病,应做自身抗体检查。

影像学检查

为明确深部淋巴结病变的侵犯程度及范围,可根据病情选用超声、X线、CT、MRI、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如胸部CT检查可明确纵隔淋巴结病变,腹部和盆腔CT能观察腹腔和盆腔淋巴结有无增大,PET-CT检查可了解患者全身淋巴结情况,超声可明确有无后腹膜淋巴结病变及肝脾肿大。

其他检查

主要是内镜检查和和病理学检查,如胃镜、肠镜检查可明确胃肠道是否受累。病理学检查是确定淋巴结是否恶变(癌化)的“金标准”,疑为恶性淋巴瘤、癌肿骨髓转移及其他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炎、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都应做淋巴结活检、淋巴结印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标签: 器官详解 

作者:标药网官方 @ 标药网   2024-12-06

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

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可以点击: 养生保健

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请遵医嘱,本站概不负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