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耳鼻喉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鼻腔位于呼吸道起始部
鼻腔包括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湿润、加温、过滤作用
位置
鼻腔位于面部中央,前起前鼻孔连外鼻,后止于后鼻孔通鼻咽,与外鼻、鼻窦共同组成鼻,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嗅觉器官。
鼻腔左右各一,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侧,由鼻内孔将每侧鼻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即鼻前庭及固有鼻腔。
鼻前庭为鼻翼所围成的空腔,内面衬以皮肤,其特征是皮肤富有鼻毛,有过滤空气的功能,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
固有鼻腔位于鼻前庭后方,是鼻腔的主要部分,有内、外、顶、底四壁。鼻腔底壁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顶壁上方为颅前窝。外侧壁上有上、中、下三个平行排列的隆起,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鼻中隔是两侧鼻腔共同的内侧壁,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衬以黏膜而构成。
鼻腔具有呼吸功能、嗅觉功能、发音功能、排泄泪液功能及各种反射功能。
鼻腔特殊的生理结构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在流经鼻腔时,交换热量并变得湿润。此外,鼻腔腺体丰富,黏膜上皮有纤毛,可以对呼吸气体温度进行加温、净化,保护下呼吸道不受损害。
人类嗅黏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内侧面和与其对应的鼻中隔部分,嗅觉受体神经元是外周嗅觉感受器,是识别和转换气味信号的场所。
鼻腔、鼻窦可对声音起到共鸣作用,使其正常悦耳,正常语音的辅音“m”、“n”等需要经鼻腔发出。
鼻泪管为泪囊的向下延续部分,泪液排入鼻部,并非一种向下自流现象,而是由泵抽作用导致。当眼睑张开时,眼轮匝肌有挤压泪囊的作用,同时借鼻泪管下端开口张开及吸气时鼻内的负压作用,使泪液向下排入鼻腔。
鼻腔内有丰富的神经分布,鼻黏膜受到刺激后常会出现许多反射现象,包括鼻肺反射、喷嚏反射等,有自我保护功能。
鼻腔的饮食养护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保持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鼻腔的运动养护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实现,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此外建议进行户外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
鼻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保持清洁、减少鼻腔刺激、鼻部按摩等,对鼻腔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可选择使用生理盐水清洁鼻腔,有助于恢复鼻纤毛的功能。在打喷嚏、擤鼻涕时注意动作轻柔,以免损伤鼻黏膜。
长期生活的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湿空气流动,远离二手烟、灰尘等不良刺激。避免用手挖鼻孔、剪鼻毛、拔鼻毛等刺激性操作,使鼻腔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对鼻子适当进行按摩,有助于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如点按鼻翼两侧或按摩鼻梁处。
鼻腔为人体重要的呼吸、嗅觉器官,当出现鼻腔疾病时,其形态、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鼻腔和不健康鼻腔的区别。
鼻腔正常位于颜面中央,两侧对称,其冠状切面呈三角形,顶窄底宽。正常鼻甲表面光滑,三个鼻甲之间及其与鼻中隔之间分别有一定距离。被覆于鼻甲的黏膜呈淡红色、光滑、湿润,轻触下鼻甲,可觉黏膜柔软而具弹性,表面有少量黏液,各鼻道均无分泌物积聚。
查体可见鼻腔黏膜血管扩张,呈充血、水肿状,腺体分泌物增多,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等。
鼻腔中出现息肉时,在鼻内镜检查下可见鼻腔内一个或多个荔枝肉样肿物,呈灰白或淡黄、半透明,病程长的可为粉红色,表面光滑。且鼻腔内会有浆液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CT检查下可见单侧或双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团块影。
由于炎症刺激可引起鼻甲黏膜水肿肥厚,可见鼻黏膜肿胀,呈粉红的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节状或桑葚状。
是鼻中隔软骨膜或骨膜下积脓,多发生于鼻中隔软骨部,可见鼻中隔黏膜隆起,黏膜表面色泽暗红,触之柔软,且有波动感,病情严重者,引起鼻中隔坏死而致鞍鼻畸形。
鼻腔受损后,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鼻腔受损时可影响通气功能,出现鼻腔呼吸受阻、不通气等症状,呈持续或间歇性存在。
发生鼻腔疾病时,可出现鼻分泌物增多,伴有性状异常表现,如黄涕、清涕等。
由过敏、感染等因素引起,可出现鼻腔瘙痒、打喷嚏等症状。
鼻腔疾病可导致鼻黏膜水肿,影响正常嗅觉功能,出现无法正常识别气味,或幻嗅、错嗅等症状。
鼻黏膜水肿、鼻甲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
鼻腔病变可刺激鼻黏膜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头痛。
鼻腔受到外力创伤或鼻腔内部有肿物等情况,可导致鼻腔内毛细血管破裂,表现为鼻出血。
鼻腔受损后可引起鼻炎、鼻息肉癌等疾病,而影响鼻腔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气温随季节变化,骤冷或骤热,或空气过于干燥可刺激鼻黏膜,引发鼻腔相关疾病,如鼻炎、鼻出血等。
如二手烟、花粉、汽车尾气等含有有害物质,长期吸入可刺激鼻黏膜,导致鼻腔功能障碍。
如扁桃体炎、咽炎等鼻邻近器官病变出现后,可扩散至鼻腔,在炎症刺激下引发鼻腔疾病。
长期使用滴鼻液或降压药物,可导致鼻腔血管扩张,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风湿病、肝肾疾病等,可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鼻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发鼻腔疾病。
如挖鼻孔、拔鼻毛、刺激鼻前庭等不良习惯,也可导致鼻腔局部黏膜损伤,影响正常鼻腔功能,甚至继发感染,引起鼻腔黏膜炎性病变。
鼻腔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以下症状进行自测,如长期存在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
如果鼻腔呼吸受阻或不通气,多与呼吸道感染、鼻腔息肉等疾病有关,症状常持续或间歇性存在。
若无外界因素刺激,而出现流鼻涕或分泌物增多,应警惕是否患有鼻腔相关疾病。
如出现频繁打喷嚏、鼻腔瘙痒等症状,可能为接触过敏原或感染所致。
当出现无法正常识别气味,或出现幻嗅、错嗅等,考虑为鼻腔疾病所致,如鼻炎等。
鼻腔常用检查主要包括鼻前庭检查、鼻腔检查、鼻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具体如下:
适用于鼻孔狭窄、鼻翼塌陷等患者,可观察鼻前庭皮肤有无红肿、糜烂、皲裂、结痂以及鼻毛脱落情况。
包括前鼻镜检查和后鼻镜检查,前鼻镜检查可以直观检查鼻中隔的上部、中鼻甲前端、鼻丘、中鼻道的前下部,明确是否存在异常形态及分泌物。后鼻镜检查可弥补前鼻镜检查的不足,利用间接鼻咽镜、纤维鼻咽镜分别经口及鼻腔,检查后鼻孔、鼻甲和鼻道的形态、颜色、分泌物等。
呼吸功能检查可通过鼻测压计联合声反射鼻测量计进行检查,衡量鼻通气及鼻阻力是否正常;嗅觉检查法和嗅觉诱发电位可用于嗅觉障碍的诊断、嗅觉水平的检测和评估。
CT检查可显示鼻腔病变及周围结构,增强CT可显示病变范围及血供情况。磁共振成像可排除骨影干扰,准确判断鼻腔内肿物位置、浸润程度等,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