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神经内科、骨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颞骨位于头颅两侧,左右成对
颞骨具有参与构成人体的听觉系统、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颞骨受损会造成听觉障碍、眩晕、脑脊液漏等表现
位置
颞骨位于颅骨两侧的中、下1/3部,构成颅骨底部和侧壁的部分。颞骨与四块颅骨相接,即上方与顶骨、前方与蝶骨及颧骨、后方与枕骨相接,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
颞骨为一复合骨块,是解剖结构最为复杂的人体骨性结构之一。以外耳道为中心,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鼓部、岩部和茎突5部分。
又称颞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形似鱼鳞,分内、外两面及三个缘。
鳞部外面光滑略外凸,构成颞窝的一部分,有颞肌附着,并有纵行的颞中动脉沟。该沟下端之前下是颧突及其前、中、后根。顴突前根呈结节状,又称关节结节。关节结节后侧之椭圆形深窝,称为下颌窝,由颞骨鳞部和岩部构成。中根又称关节后突,介于下颌窝与外耳门之间。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弓状线,称为颞线,颞肌下缘即止于此。有时呈嵴状,称乳突上嵴。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
鳞部内面稍凹,系大脑颞叶所在区,有脑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
鳞部上缘锐薄,与顶骨下缘相接。前缘呈锯齿状,上薄下厚,与蝶骨大翼相接,形成蝶鳞缝。下缘内侧与岩骨前缘外侧部融合,形成岩鳞裂;下界与鼓部前上缘相连,形成鼓鳞裂。
位于鳞部的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故名乳突。其上方与鳞部以颞线为界,前下与鼓部融合形成鼓乳裂,内侧与岩部相连。可分为内、外两面及上、后两缘。
在乳突外侧面,道上棘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成之三角形区域,称道上三角区;此处骨面含有许多为小血管穿通的小孔,故又名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乳突外侧面粗糙,其外下方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其近后缘处常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有乳突导血管通过此孔使颅外静脉与乙状窦沟通,枕动脉亦有小支经此孔供给硬脑膜。
乳突尖内侧有一深沟,称乳突切迹或二腹肌沟,二腹肌后腹附着于此;沟的前端为茎乳孔。该切迹的内侧有一浅沟伴行,名枕动脉沟,有枕动脉经过。进行乳突部手术时,当乳突腔内气房全部去除后,在乳突腔的尖部可见一与二腹肌沟相对应的呈弧形隆起的骨嵴,称为二腹肌嵴。此嵴的前内端与面神经管垂直段相交。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称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
乳突上缘与顶骨的乳突角相接,后缘与枕骨相连。正常乳突部的骨质中有许多含气小腔,称乳突气房。位于上部的气房最大,称为鼓窦,与鼓室相通。有时在浅、深气房之间存在一薄层骨板,乃鳞部在发育过程中过度向乳突方向伸展所致,称Kormer隔。
位于鳞部之下、岩部之外、乳突部之前,为一扁曲的U形骨板,它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其前上方以鳞鼓裂和鳞部相接,后方以鼓乳裂和乳突部毗邻,内侧以岩鼓裂和岩部接连。鼓部的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鼓部在新生儿时仅为一个上部缺如的环形骨质,称鼓环。在成人,鼓部内端有一窄小沟槽,称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附于沟内。鼓部缺口居上,名鼓切迹,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
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故又名岩锥,位于颅底,嵌于枕骨和蝶骨之间,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有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底向外,与鳞部和乳突部相融合;尖端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
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又称大脑面,向外与鳞部的脑面相连。由内向外有以下重要标志,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迹,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压迹的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内侧者为岩浅大神经沟,外侧者为岩浅小神经沟,此二沟各通过同名神经;在岩浅大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面神经管裂孔,有岩浅大神经穿出;在岩浅小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岩浅小神经管裂孔,为同名神经穿出,继向后外方有一大的凸起,名弓状隆起,前半规管位于其下方,大多数前半规管的最高点是在弓状隆起最高点前内方之斜坡中。再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名鼓室盖,将其下的鼓室和颅中窝分隔。
为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顶朝内,底朝外,组成颅后窝的前壁,并与乳突部内侧面相连。岩部后面中央偏内有一内耳门,向外通入内耳道。内耳门的后外有一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内有前庭小管外口,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在此延续。上述裂隙与内耳门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名弓形下窝。
粗糙凹凸不平,乃岩骨三个面中最不规则者,它组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在其前内侧部,骨面粗糙,为腭帆提肌、鼓膜张肌及咽鼓管软骨部的附着部;在后外侧部及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紧邻的两个深窝。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者为颈静脉窝,构成颈静脉孔的前界及外侧界,内纳颈静脉球的顶部。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称为乳突小管沟。在颈静脉窝的前内侧,紧靠颈静脉间突有一三角形的压迹,为舌咽神经之岩神经节所在的部位,凹底有一小孔,为蜗水管外口。
岩部上缘最长,其上有岩上沟,容纳来自侧窦汇入海绵窦的岩上窦,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岩部后缘的内侧段有岩下沟,内含由海绵窦汇入颈静脉球的岩下窦;后缘的外侧段和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围成颈静脉孔。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上下并行的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半管通入鼓室。
位于乳突之前、鼓部下方的中段。茎突外形细长,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cm。茎突近端被鼓部的鞘突所包绕,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在茎突与乳突之间有一茎乳孔,面神经主干由此出颅。
颞骨主要具有保护脑组织、参与构成人体的听觉系统的作用,具体如下。
颞骨作为颅骨左右两侧对称、保护颅脑内部组织的骨骼,是颅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颞叶是颞骨保护的组织部分,颞叶的主要功能区是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记忆中枢、海马边缘系统中枢,如果一旦颞叶受损常常表现为失语症、癫痫、出现幻觉、人格改变及情绪异常甚至出现对侧视野偏盲,一侧视野物品缺失等。
颞骨与耳朵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尤其中耳、内耳,其中内耳门是颞骨岩部后面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参与构成人类听力的骨架。中耳介于外耳和内耳之间,是位于颞骨中的不规则含气腔和通道;内耳又称迷路,埋藏于颞骨岩部,内含听觉和前庭器官。
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可辅助维持颞骨功能,有助于养护颞骨。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少食辛辣刺激、油腻高脂、高糖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可多补充含丰富钙质的食物,并可适当口服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加强骨密度。
科学合理的运动有助于维持颞骨的正常功能,预防颞骨疾病的发生。可以通过适当进行全身有氧运动来锻炼整体肌肉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肌肉保护骨骼的强度及抗病能力,如跑步、慢走、跳绳等运动;也可选择头颈部活动,激活加强周围肌群,运动前后适当进行头部、肩颈部的放松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可穿戴护具防护,避免磕碰头颅。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护头部、定期体检等,对颞骨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从而对颞骨养护有积极意义。
良好的睡眠可以使机体具有更好的抗病能力,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醒后周身感到舒适、轻松、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为宜。睡前不要剧烈运动,以免避免破坏人体生理性的时间节律。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受到撞击磕碰、利器创伤、坠击等头部外伤,也要注意外耳道异物侵入伤及颞骨。如需进行极限运动时需适当佩戴头盔等护具。
注意自己颞骨的正常功能是否健全,头部颞骨区域及耳道内部是否出现疼痛,是否在外伤后有耳道渗液、眩晕、面瘫等情况,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发现问题尽早干预。
颞骨是颅骨中构成人体听觉系统、保护脑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出现颞骨疾病时,其形态、质地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颞骨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颞骨和不健康颞骨的区别。
颞骨正常形态为左右各一,呈对称位于头颅两侧并延伸至颅底,属于颅骨中的脑颅骨,形状不规则。
颞骨受到外力出现骨折或有裂痕,骨性结构被破坏,形态改变,伴有周围肌肉、血管、皮肤等软组织破损,出现血肿。颞骨骨折后累及岩部,于平片下可直观看到骨折线,及骨折残端,血液和脑脊液可经中耳和破裂的鼓膜由外耳道流出,形成耳漏;若鼓膜未破,可沿耳咽管入鼻腔形成鼻漏;或出现视力减退,可见碎骨片挫伤压迫视神经。
多由孕育胎儿发育不良,或外伤及中耳内耳术后治疗不当,导致结构形态改变,出现缺失或畸形。如果是非对称性颞骨畸形可见颞骨一侧隆起显著,另一侧则凹陷,严重者会影响五官分布,如嘴歪、大小眼;若两侧颞骨发育不对称,如经常偏向一边侧躺,可见患侧颞骨偏平,造成一侧颞部内凹。
中耳、乳突炎症扩展至颞骨岩部引起岩尖的化脓性炎症。在气化良好的岩部,其病变过程与溶骨性乳突炎相同,局部组织发生骨隔的吸收破坏,气房融合形成脓肿;气化差的则发生骨髓炎样病变,骨壁坏死,形成脓肿。脓肿与上鼓室、鼓窦相通时,则岩部脓肿能向外引流。不然则炎症向岩尖部发展,脓肿穿破岩尖前后部的骨皮质,到达颅中窝或颅后窝,并在该处形成硬脑膜外脓肿。脓肿亦可穿破岩尖下部骨质,沿颈动脉鞘下行,形成咽旁、咽后或颈深部脓肿。
颞区可能会因肿瘤生长压迫到周围肌肉神经及血管等组织,出现局部肿块;颞骨岩部、内耳道可见骨质破坏。
颞骨受损后,可表现为疼痛、肿胀或肿块、出血、渗液流脓、发热、颞颌关节运动受限、压迫症状等,具体如下:
颞骨骨折会出现明显疼痛,和周围血管、神经、肌肉等受损有关。颞骨岩部炎会出现头痛,以及前额、眼眶周围和眼球后部剧烈的针刺样疼痛,尤以夜间为甚。
颞骨骨折会由于出血和感染导致局部出现肿胀,颞骨发炎会因炎症的浸润出现局部发红肿胀,颞骨各部出现的肿瘤也可能导致局部有肿块发生。
颞骨骨折若是纵行骨折常引起外耳道及鼓膜破裂,血自外耳道溢出或自咽鼓管经鼻、咽溢出。横行骨折一般无耳流血。
若颞骨骨折未对伤口进行及时处理,出现感染而化脓,会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脑脊液漏也会从鼻部、耳部反复有水样脓液流出。
高热多见于颞骨出现感染或炎症疾病时导致,若炎性因子出现血行播散,会导致出现全身高热,伴有寒颤、乏力等。颞骨肿瘤疾病可出现低热,伴随其他慢性消耗症状,如乏力、消瘦等。
当颞骨出现肿瘤时,随着肿块发展,可压迫脑部软组织、神经等,患者可能会出现颞部胀痛不适,有压迫感、血流搏动感等症状。
颞骨与中耳、内耳密切相关,受损后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有横行骨折多累及内耳的前庭部及内耳道,耳蜗和半规管也可累及,患者表现为感音性听力下降,伴耳鸣,多为高频性。
纵行骨折时面瘫的发生率为15%-20%,多为锥曲段或乳突段面神经受压所致,预后好。横行骨折中发生率为50%,多损伤面神经颅内段至内听道段,预后差,严重者导致永久性面瘫。
颞骨骨折常是颅底骨折的一部分,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颅脑外伤如脑挫伤、脑水肿及颅内出血,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等。
影响颞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外伤、感染因素、疾病及治疗因素等,具体如下:
外伤是致颞骨受损最主要的因素,如撞击、高坠、捶打等都可能导致颞骨出现骨折或骨裂。颞骨的骨折损伤会导致诸多并发症,如脑脊液漏、面神经、听神经损伤,同时可能累及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展神经。
颞骨受损也与感染有关,如有外伤出现的脑脊液漏、其他颅骨外伤后不经及时清创处理导致碎骨进入脑组织伤及颞骨;或后期护理不当,会导致局部病菌侵袭,出现感染,从而对颞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当患者本身患有某些疾病或经过某些治疗时,也会出现颞骨易受损伤的情况。如中耳炎患者、胆脂瘤患者及颞骨肿瘤患者易出现颞骨炎症;而有过颞骨骨折、中耳内耳手术史且未彻底恢复,使颞骨部位变得脆弱,加大颞骨再次受损的风险。
颞骨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局部症状和功能自测进行判断,出现以下异常症状或有加重时,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判断。
如果颞部出现隆起的肿物,按之柔软或质地较硬,或出现开放性外伤,或局部皮肤发红,有疼痛、畸形、流脓等不适症状,可能是颞骨炎症或颞骨肿瘤等引起;若出现两侧颞骨不对称,考虑颞骨发育畸形;若出现外伤后颞部疼痛,不排除颞骨骨折的可能性,需及时前往医院检查排除病因并接受治疗。
如果发现听觉失常、听力下降,考虑颞部耳区受到损伤;出现失语、癫痫、出现幻觉、幻嗅或失嗅、对侧视野偏盲、一侧视野物品缺失等,有伤及颞叶可能;面部肌肉痉挛不受控制、吞咽受阻,可能是面神经受到损伤,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检查,尽早干预。
颞骨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视诊主要是观察颞部是否有肿物或外伤,是否有皮肤颜色改变,若有伤口需观察创面形状、大小、深度及污染情况、出血形状、异物残留、伤道位置等,并且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晰,有无自主意识及活动。触诊主要颞部有无肿块,判断肿物质地、是否可推动、是否有压痛等。
主要为血常规和血细胞比容检查,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计数来判断是否出现感染,及感染的病原菌类型是何种,结合血细胞比容可判断失血情况,以指导用药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多用于颞骨发炎出现了局部脓肿时,多需在脓肿处穿刺抽吸脓液,并对脓液进行病菌培养,可发现导致疾病的病原菌类型,以指导治疗和用药。
颞部X线片可以观察到是否出现颞骨骨折,并判断骨折部位、是否有骨碎片等,还可观察是否有异物,并确定异物的大小、位置、累及范围等。
颞骨CT检查对早期、不典型病例以及复杂的解剖部位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且具有无重叠和图像后处理的优点,弥补了传统X线检查的不足,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能够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MRI即核磁共振检查,所获得的图像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的显示较好,可发现X线平片及CT未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并确定骨挫伤的范围。
颞部有不明肿物时需进行病理活检,判断肿物的性质,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和预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