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骨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腓骨是位于小腿外侧的一对长骨,是小腿的骨性支架之一
腓骨起到支持胫骨、维持距小腿关节稳定及作为植骨材料的作用
腓骨受损会造成腿部畸形及关节不稳
位置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胫骨外后方,腓骨上为膝盖的髌骨,下为脚部的距骨、跟骨。
腓骨为长骨,骨组织分为骨密质与骨松质,骨密质结构紧密,分布于骨表面,骨松质较疏松,分布于骨内。腓骨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容纳骨髓。体表面可见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腓骨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体内侧近中点处,可见向上开口的滋养孔。腓骨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与相邻关节面构成关节,关节面以外的骨组织附有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及淋巴管。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与距骨相关节,腓骨头和外踝可在体表触及。
腓骨主要用于支持胫骨,维持距小腿关节稳定,对体态、运动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腓骨不产生单独运动,但可承受1/6的负重,腓骨体有支持胫骨的作用,成人腓骨干小部分切除后对小腿负重无影响,亦不致引起畸形。
胫、腓骨的骨间缘使前侧的伸面与后侧的屈面分开,上部为一锐利缘,向下变宽,形成一个三角地带,为骨间膜附着处,三角的边缘并为坚强的外踝前、后韧带的附着点。腓骨上3/4为小腿肌及韧带附着处,其下端虽接近表面,但也为距小腿关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人腓骨下端必须保留,以保持距小腿关节稳定,防止足外翻畸形。
维持腓骨的健康需在饮食养护中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少食辛辣刺激、油腻高脂、高糖的食物,避免疾病的发生。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尤其多补充含丰富钙质的蛋制品、奶制品等,适当口服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加强骨密度,有利于维护腓骨骨骼健康。
可以通过适当进行足踝部运动来锻炼腓骨周围肌群灵活性,如进行伸足、转踝等动作。另外,还可以骑单车,经常做下蹲运动、平躺举腿运动、坐式腿屈伸运动等,有利于锻炼下肢,促进腓骨健康。注意运动前需要做好热身运动,循序渐进,以免导致运动损伤。
腓骨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护肢体、定期检查等,对腓骨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保持作息时间规律,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按时睡觉,建议学习和工作中进行适当休息,不要过于劳累,睡前不要剧烈运动,避免破坏人体生理性的时间节律。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肢体,避免受到撞击、利器创伤、坠击等外伤,也不要长时间进行下肢机械性活动,以防过度疲劳引起骨折。进行运动时可适当佩戴护膝、护踝等护具,穿舒适的鞋子。
注意自己腓骨的正常功能是否健全,尤其是看足踝的活动是否出现障碍,是否有长短腿、足外翻内翻等畸形,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发现问题尽早干预。
腓骨是支持胫骨、维持距小腿关节稳定等的重要器官,当出现腓骨疾病时,其形态、质地、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腓骨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腓骨和不健康腓骨的区别。
腓骨正常形态呈系长管状,两端膨大,膨大处与主干交界处稍细,表面附有肌肉与神经血管等组织。腓骨体中部截面大致呈不规则四边形,腓骨最大长为34mm,中部周长为39mm,中部最大径为14mm,中部最小径为11mm,中部长厚指数(即中部周长/腓骨最大长×100)为18.3。半数以上人的右侧腓骨比左侧更为粗大。
主要表现为腓骨出现骨折或腓骨有裂痕,骨性结构被破坏,形态改变,伴有周围肌肉、血管、皮肤等软组织破损,骨折后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损伤出血,或血管损伤出血,均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肌缺血坏死,后期成纤维化。
腓骨出现结构和形态改变,或干骺端提前闭合,可能会导致距小腿关节不稳定,出现足外翻畸形,还会出现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
骨髓炎可出现在腓骨中,大量的病原菌停滞在腓骨干骼端,阻塞小血管,会出现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并有充血、渗出和白细胞浸润,可能出现不断扩大的脓肿,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腓骨处出现肿瘤生长,可见小腿处有肿块突起,腓骨可能会因周围肌肉神经及血管等组织受压迫而出现不能正常活动,距小腿关节不稳定等问题。
腓骨受损后,可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流脓、发热、下肢活动受限、压迫症状等,具体如下:
腓骨骨折、骨髓炎、肿瘤生长等都可能因损伤周围血管、神经、肌肉等导致腿部出现疼痛,尤其做足踝屈伸运动时疼痛会更加明显。
腓骨骨折会由于出血和感染导致局部出现肿胀,腓骨骨髓炎会因炎症的浸润出现局部发红肿胀,腓骨肿瘤也可能导致局部有肿块发生。
腓骨骨折若未及时做治疗,可遗留成角畸形或造成长短腿出现,影响仪态,还可影响距小腿关节稳定,出现足外翻。骨髓炎会导致骨组织受损,出现坏死,有死骨排出,严重时也可造成腿部畸形。
若腓骨骨折未对伤口进行及时处理,出现感染而化脓,会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腓骨骨髓炎也会出现病变部位反复有脓液流出,有时伴有小块死骨排出。
高热多见于腓骨出现感染或炎症疾病时导致,若炎性因子出现血行播散,会导致出现全身高热,伴有寒颤、乏力等。腓骨肿瘤疾病可出现低热,伴随其他慢性消耗症状,如乏力、消瘦等。
腓骨受损后,可能因疼痛、影响距小腿关节稳定、病变播散等而使下肢活动受限,影响足踝的环转、外翻、屈伸等活动,影响下肢正常的走路、抬腿等动作进行。
当腓骨出现肿瘤时,随着肿块发展,可压迫小腿部软组织、神经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小腿感觉异常、行动障碍等症状。
影响腓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外伤、感染因素、疾病及治疗因素等,具体如下:
外伤可导致腓骨受损,如撞击、高坠、捶打等都可能导致腓骨出现骨折或骨裂。儿童骺软骨损伤会导致其长骨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形成骨性连接即骨桥,使骺板全部或部分提前闭合,造成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长时间小腿及足踝机械用力也可引起腓骨疲劳性骨折。
腓骨受损也与感染有关,如有开放性外伤后不经及时清创处理,或后期护理不当,会导致局部病菌侵袭出现感染,从而对腓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骨髓炎也主要是受细菌感染导致,也可由创伤骨折有病原菌直接感染导致,也可能由邻近组织炎症迁延引起。
当患者本身患有某些疾病或经过某些治疗时,也会出现腓骨易受损伤的情况。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接受化疗治疗患者多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出现腓骨骨髓炎,而有过腿部手术史,如关节置换术、骨折相关手术等也会加大腓骨受损的风险。
若患者长期采取肠外营养,会出现骨钙丢失、骨质疏松、高钙血症、尿钙排出增加等,会影响到腓骨的健康,易导致出现腓骨骨折。
腓骨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局部症状和功能自测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如果腿部出现隆起的肿物,按之柔软或质地较硬,或出现局部开放性外伤,或局部皮肤发红或静脉曲张,有疼痛、畸形、流脓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并接受治疗。
如果发现下肢活动受限,出现足踝部环转、屈伸等动作的活动障碍,或出现下肢承重减少,肌力减退等,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检查,尽早干预。
腓骨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大类。
视诊主要是观察小腿部是否有肿物或外伤,是否有皮肤颜色改变,若有伤口需观察创面形状、大小、深度及污染情况、出血形状、异物残留、伤道位置等。触诊主要包括小腿部肿物或红肿处的触诊,判断肿物质地、是否可推动、是否有压痛等。
主要为血常规和血细胞比容检查,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计数来判断是否出现感染,及感染的病原菌类型是何种。
多用于腓骨的急性骨髓炎出现了局部脓肿时,多需在脓肿处穿刺抽吸脓液,并对脓液进行病菌培养,可发现导致疾病的病原菌类型,以指导治疗和用药。
腿部有不明肿物时需进行病理活检,判断肿物的性质,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和预后。
小腿部X线片可以观察到是否有腓骨的骨折,并判断骨折部位、是否有骨碎片等,还可观察是否有异物,并确定异物的大小、位置、累及范围等。
CT检查对早期、不典型病例以及复杂的解剖部位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且具有无重叠和图像后处理的优点,弥补了传统X线检查的不足,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MRI即核磁共振检查所获得的图像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的显示较好,可X线平片及CT未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并确定骨挫伤的范围。可用于对腓骨骨折、骨髓炎、骨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