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耳鼻喉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是鼻腔周围同名颅骨内的含气空腔
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4对
有温暖、湿润空气和对发音起共鸣的作用
位置
鼻旁窦由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组成。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筛窦位于筛骨内,分为前、中、后三群小房,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同名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内衬以黏膜,开口于鼻腔,根据所在颅骨位置不同,分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左右成对共4对,具体如下:
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为四对鼻窦中最大的,平均容积约13ml,上颌窦呈不规则的三角锥体形,锥底为鼻腔外侧壁,锥尖指向上颌骨的颧突,上颌窦有5个壁。
中央薄而凹陷,称之为尖牙窝。在尖牙窝之上、眶下缘之下12mm处有一骨孔称眶下孔,眶下神经及血管由此通过。
与翼腭窝和颞下窝毗邻。
为中鼻道和下鼻道外侧壁的大部分,在近鼻底处骨质较厚,向上逐渐变薄,下鼻甲附着处最薄,是经下鼻道进行上颌窦穿刺的最佳部位,内壁的后上方邻接后组筛窦,称为筛上颌窦板,上颌窦的自然开口位于上颌窦内侧壁的前上部。
即眼眶的底壁,眶下神经血管及神经穿过此壁的眶下管出眶下孔至尖牙窝。
即上颌骨的牙槽突。底壁常低于鼻腔底,与第2前磨牙和第1、2磨牙关系密切。
为四组鼻窦中解剖关系最复杂,与毗邻器官联系最密切的解剖结构,又称筛迷路。筛窦气房视其发育程度不同而异,从数个到20~30个不等。筛窦被中鼻甲基板分为前组和后组筛窦,前组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即眼眶内侧壁,由泪骨和纸样板构成,后者占外侧壁绝大部分,平均厚度仅0.2mm,可有先天性缺损或裂隙。纸样板上缘与额骨结合处为额筛缝,此缝相当于筛顶水平,有筛前孔和筛后孔,有同名的血管神经通过。纸样板与上颌窦内侧壁在同一矢状切面。
即鼻腔外侧壁上部,附有上鼻甲和中鼻甲。
其内侧与筛骨水平板连接,外侧与眶顶延续,筛顶上方即为颅前窝。筛顶与筛板的连接分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平台式或倾斜式,即筛顶的内外两侧与筛板几乎在同一水平或筛顶略高,其内缘逐渐倾斜下降与筛板相接。第二种为高台式,即筛板位置较低,与筛顶内侧缘形成一陡直的高度差形成筛凹,此处内侧壁骨质极薄,手术中易造成颅前窝底损伤和脑脊液鼻漏。
即中鼻道外侧壁结构,如筛泡、钩突和筛隐窝等。
由额骨筛切迹、鼻骨峰和上颌骨额突构成。此区域的重要结构是额隐窝。
即蝶筛板,与蝶窦毗邻,但由于后组筛窦的解剖变异较大,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后组筛窦以中鼻甲基板为其前界,与视神经管、颈内动脉、蝶窦等毗邻。最后筛房气化较好进入蝶窦时称为蝶上筛房。
位于额骨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左右各一。额窦向内下走行过程中逐渐变窄,尤其以位于额窦底部的额窦口处最为狭窄。位于额窦前壁的上颌骨额突决定额窦口开口的大小,把该突起称之为“鼻嵴”或“额嘴”,是典型的解剖学标志。额窦的引流系统类似一个沙漏,以额窦口为界,上半部为额窦腔,下半部为额隐窝。钩突向上的附着方式决定额隐窝的引流,钩突向上最常见的附着方式有两种,一是向外侧弯曲附着于眶纸板,从而形成筛隐窝的上界,称为终末隐窝,此时额隐窝将直接向内引流至中鼻道上部。另外一种方式是钩突最上部内转与中鼻甲融合,或向上延伸直接连接筛顶,此时额隐窝将引流入筛漏斗的上部。额窦各壁具体结构如下:
为额骨外骨板,较坚厚,含骨髓,故可致额骨骨髓炎。
即额骨内骨板,较薄,为颅前窝前壁的一部分,额窦有导静脉穿此壁通硬脑膜下腔,此壁亦可能存在骨裂隙,故额窦感染可侵入颅内。
为眼眶顶壁(外3/4)和前组筛窦的顶壁,此壁内侧恰相当于眶顶的内上角,甚薄,急性额窦炎时此处可有明显压痛,额窦囊肿亦可破坏此处侵入眶内。
实为两侧额窦的中隔,多偏向一侧。
是在蝶骨体上气化发育而成,居蝶骨体内,左、右两个窦腔因蝶窦气化程度不同及蝶窦中隔位置的不同,窦腔的大小、形态、体积各异,蝶窦体积约5.8-7.5ml;蝶窦各壁尤其是外侧壁、上壁和后壁,毗邻关系复杂,是鼻窦手术开放蝶窦或蝶窦内手术比较危险的区域。
与颅中窝、海绵窦、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管毗邻;在气化较好的蝶窦,此壁菲薄甚或缺损,使上述结构裸露于窦腔内。
上方为颅中窝的底,呈鞍形,称之为蝶鞍;蝶鞍承托垂体。
参与构成鼻腔顶的后段和筛窦的后壁(蝶筛板);上1/3近鼻中隔处为蝶窦自然开口。
骨质较厚,毗邻枕骨斜坡。
即后鼻孔上缘和鼻咽顶,翼管神经孔位于下壁外侧的翼突根部。
鼻旁窦具有温暖、湿润吸入空气和对喉腔发出声音产生共鸣的作用,同时与外鼻、鼻腔共同组成鼻,对辅助呼吸、嗅觉等有一定作用。
鼻窦可以增加呼吸区黏膜的面积,促进对吸入空气的加温加湿作用,并增强防御功能,而且减轻颅骨的重量,并可缓冲冲击力,保护重要器官。
依赖鼻腔及鼻窦的三维构筑产生共鸣作用,使音质圆润而富有个体特性,鼻音是语音形成的一部分,鼻音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语音质量的好坏。
鼻旁窦黏膜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表面约有250-300根纤毛,每根纤毛朝鼻咽部摆动的频率约1000次/分,在纤毛的表面覆盖一层黏液毯,对维持鼻腔正常清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鼻旁窦内纤毛运动方向是从窦腔的周壁朝向自然窦口,是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养护鼻旁窦,平常应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芹菜以及苹果、橙子、香蕉等,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制品、鱼肉、瘦肉等;不偏食、不挑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此外,应避免长期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肥肉、猪油、辣椒、大蒜、生姜等。
运动一般对鼻旁窦没有直接养护作用,但合理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对鼻旁窦的健康起到辅助作用。日常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散步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耐寒和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从而实现对鼻旁窦的养护。此外,建议优先选择户外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
鼻旁窦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减少外界刺激、定期检查、注意保暖等,对鼻旁窦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醒后周身感到舒适、轻松、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为宜,同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可以使机体保持在良好状态,预防鼻旁窦相关疾病的发生。
室内勤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动,远离二手烟、灰尘等不良刺激;不要用手挖鼻孔、剪鼻毛、拔鼻毛等刺激性操作。
注意自己是否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抑制病情发展,以防累及鼻旁窦,诱发疾病。
随季节变换及时增减衣物,寒冷天气外出,可佩戴口罩、围巾等。
鼻旁窦为人体呼吸、嗅觉器官的重要组成,具有温暖、湿润吸入空气和对发音起共鸣作用,当出现鼻旁窦疾病时,其形态、质地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鼻旁窦和不健康鼻旁窦的区别。
鼻旁窦的结构组成较为复杂,正常形态具体如下:
位于鼻腔双侧的上颌骨体内,呈三角锥体形。
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部,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锥体形。
位于筛骨迷路,分为前、中、后筛窦,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位于后部,开口于上鼻道。
窦腔的大小、形态、体积各异,体积约5.8-7.5mL,被中隔分为左、右两腔。
多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CT检查表现为黏膜增厚和窦腔密度增高,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窦壁骨质增生肥厚和窦腔容积减小。窦腔软组织影内若有不规则钙化,提示并发真菌感染。窦腔扩大,窦壁膨胀性改变,窦腔内低密度影,增强后周边强化,提示黏液囊肿。
是指原发于鼻窦内或来源于牙或牙根并向上颌窦内发展的囊性肿物,分为鼻窦黏液囊肿、鼻窦浆液囊肿和上颌窦牙源性囊肿。囊肿在鼻窦CT上显示为位于鼻窦内的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阴影邻近骨质有受压吸收现象。
CT平扫检查可见内翻乳头状瘤表现为鼻腔或筛窦软组织密度肿块,较小时呈乳头状,密度均匀。
以鳞癌最常见,CT平扫检查可见鼻旁窦内软组织肿块,一般密度均匀,肿块较大时可有低密度区,为液化坏死灶,部分病变还可见钙化,如腺样囊性瘤、软骨肉瘤等。增强检查,肿瘤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以额窦、筛窦和上额窦骨折最常见,骨折多累及鼻骨,经CT检查可见窦壁骨质中断、移位,窦腔内积血、黏膜肿胀增厚等改变。骨折累及颅底和硬脑膜,可形成脑脊液鼻漏。
鼻旁窦受损后,会造成鼻部不适,可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具体如下:
鼻旁窦出现炎性病变,鼻黏膜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鼻塞、脓涕、嗅觉减退等症状。若鼻旁窦出现肿瘤,重者可导致鼻面部畸形、疼痛、感觉异常等。
若鼻旁窦发生骨折,可能会出现鼻出血、鼻梁塌陷、面部肿胀或凹陷、眶上缘后移、眼球下移、眶周淤血等症状。
鼻旁窦受损后,分泌炎性液体,刺激鼻咽部黏膜,可引起咳嗽、咳痰、恶心、咽痒等表现。重者可因鼻旁窦病变,刺激鼻黏膜三叉神经末梢,出现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鼻旁窦受损后可引起鼻窦炎、鼻窦肿瘤等疾病,而影响鼻旁窦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如鼻炎、扁桃体炎、咽炎等起病后,病原体可扩散至鼻旁窦,在炎症刺激下引发鼻旁窦相关疾病。
寒冷天气刺激,可诱发上呼吸道疾病,累及鼻旁窦时,可有炎症表现。
如二手烟、花粉、汽车尾气等含有有害物质,可刺激鼻旁窦,诱发炎症发生。此外,异物如污水进入鼻旁窦,可诱发感染性疾病。
若长时间鼻腔内填塞治疗、鼻旁窦手术后护理不当,可继发鼻腔感染引起炎症,进而影响鼻旁窦正常生理功能。
如用手挖鼻孔、剧烈擤鼻涕等不良习惯,可导致鼻旁窦受损,影响正常功能,甚至继发感染。
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维生素缺乏等,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而累及鼻旁窦。外伤可直接导致鼻旁窦结构损伤。
鼻旁窦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临床症状以及触诊进行自测,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
如果出现呼吸受阻、流脓涕等症状,提示与鼻旁窦炎症有关,症状常持续或间歇性存在,重者还可伴有头痛、记忆力减退、嗅觉减退等表现。
若无明确诱因而出现鼻面部畸形,或伴有眼球突出表现,考虑与鼻旁窦肿瘤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疾病诊断。若受外界创伤,而有鼻面部畸形,提示鼻窦骨折所致。
鼻旁窦分布于鼻腔周围的颅面骨内,病变严重时会引起对应部位面部皮肤的疼痛或外观改变。如按压鼻部,有肿胀、压痛,常提示鼻旁窦感染性炎症。如果表现为结膜充血、眼险肿胀、眼球突出或移位等,应警惕鼻旁窦感染向眼眶扩散。如表现为面部相应部位皮肤隆起、破溃,触之质硬韧,可考虑为鼻旁窦肿瘤侵袭至面部所致。
鼻旁窦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三大类。
视诊主要是观察外鼻有无畸形、肿胀表现,触诊主要检查有无压痛、异常肿物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疾病。
能清晰显示鼻旁窦的结构,是鼻内镜手术的导引,还可显示鼻旁窦病变及周围结构,增强CT可显示病变的范围及血供情况。
不受骨影干扰,对软组织辨认能力高于CT,能准确判定鼻旁窦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浸润程度,并能详细观察肿瘤与周围软组织、淋巴结直接的解剖关系。
由于重叠的骨影干扰较多,细节分辨能力较差,随着CT和MRI的普及,已较少用于临床鼻旁窦疾病的检查。在缺乏CT、MRI等高分辨影像检查设备或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使用X线检查法。
可观察鼻腔是否有阻塞中鼻道引流的病变如鼻中隔高位偏曲和黏膜结节等;可观察鼻道中分泌物的颜色、性质、量、引流方向等,如前组鼻窦炎时,脓性分泌物常自中鼻道流出,后组鼻窦炎则常从嗅裂处流向后鼻孔,出现鼻滞倒流现象。
通过判断鼻腔脓性分泌物的来源,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有鼻旁窦炎及发病部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