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所属科室: 血管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小动脉是指管径介于0.3-1mm的动脉
小动脉遍布全身各处,管壁有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
小动脉主要起到保证组织及器官血供及调节血压稳定的作用
位置
小动脉遍布全身各组织及器官,是动脉管腔中的一种,由中动脉延伸而来。
小动脉为管腔结构,与中动脉结构类似,但各层均变薄,管壁分为3层,即内膜、中膜、外膜。
内膜较薄,腔面为一层内皮细胞,为单层扁平上皮,胞质很少,能减少血流阻力。相较于中动脉,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含3-9层环行平滑肌纤维,故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胶原纤维,可防止血管过度扩张。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但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小动脉可以起到运输血液,以及调节血压稳定的作用,具体如下: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从心脏发出后由粗至细逐渐分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故小动脉是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将血液运输至全身器官肌组织,给机体供应血液及营养的作用。
小动脉的中膜富含平滑肌纤维,可在神经和多种体液因子的调节下收缩或舒张,能够改变管腔大小,从而影响局部组织血流量和血流的外周阻力,达到调节血压稳定的目的。
良好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高血脂,降低小动脉发生血栓、硬化的风险。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油、高脂、腌制食物,以防外周血管压力过,做到少食多餐或三餐定时定量。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豆制品、瘦肉、鸡蛋、牛奶、鱼肉等,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适当运动可改善小动脉的管壁弹性,增强小血管抗病能力,建议进行长期、持续的运动,如慢跑、快走、体操、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素质,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小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栓塞等疾病的风险。运动强度不宜超过身体承受能力,活动量应根据体力、活动习惯、身体情况、心脏功能状态等决定,以运动时心跳、呼吸轻微加快,运动后周身舒畅为宜。
小动脉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注意休息、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定期体检等。
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血管压力,故应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晚间保证充分睡眠,避免过劳。
精神压力大或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动脉血管内膜收缩,也容易影响血管弹性,故需调整情绪,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心情,避免烦躁、焦虑、抑郁。
建议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常规体检,并经常自测血压。如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影响血流动力学不利于血管健康。
小动脉为人体动脉之一,当出现小动脉疾病时,其形态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从小动脉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小动脉和不健康小动脉的区别。
正常小动脉管径一般介于0.3-1mm,内膜、中膜、外膜均比中动脉薄,内弹性膜明显,内膜的上皮细胞多呈梭形,细胞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纵轴与血流方向一致,没有外弹性膜。
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可见小动脉管壁被破坏,轻者上皮细胞受损,重者管壁破裂,可有大出血。
可见小动脉管壁收缩或痉挛,致使外周血液循环阻力上升,血压升高,痉挛严重时或长期存在时可出现管壁细胞增生、管壁增厚,甚至小动脉闭塞,使其供血的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出现病损。
小动脉闭塞或狭窄可见小动脉内膜增厚、中层平滑肌和纤维增生及管腔狭窄,还可出现血栓形成,阻塞管腔,造成管腔狭窄,使血流积滞,严重时会导致管腔闭塞,血管壁受血流冲击可受损或扩张。
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小动脉管壁硬化、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性及增厚,弹性减弱,管腔内径可缩小,甚至出现管腔闭塞,易出现血管壁上皮细胞损伤及炎症。
血管发生炎症病变可见大量炎症因子浸润,严重时小动脉会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可见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流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小动脉管壁可由多种原因出现屈曲凸起的瘤体,管腔局部扩张、管径增大,管壁变薄,瘤体可为囊状、梭形、蜿蜒形等,瘤体可因张力过大而出现破裂,常可有血栓存在。
小动脉受损后,多表现为疼痛、出血、皮肤及温度改变、感觉运动障碍、多器官供血不足等,具体如下:
小动脉受损多伴有周围组织及神经受损,会出现疼痛、局部红肿。
多见于小动脉出现破损时,可在外部创口部位看到出血呈喷射状;若无外部创口,可出现内出血,有血肿形成,血液可压迫局部组织或器官,影响器官活动;若发生在肺小动脉,还可出现咯血;若发生在分布于肠道的小动脉,还可出现便血、呕血等。若出血量较大,可出现低血容量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头晕、皮温降低、皮肤弹性减弱、神志改变等。
小动脉向全身供应血液,受损可导致局部供血不良,出现皮肤温度下降、皮肤苍白等异常。
局部供应血液不良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也会出现感觉麻木、减退甚至丧失。
小动脉阻塞、狭窄等会导致器官供血供氧不足,出现器官缺血症状。如若病损发生在分布于肺脏的小动脉,可导致呼吸困难、喘息;若发生在肾脏,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少尿等;若发生在脑部,可出现头晕、头痛、昏迷、偏瘫等。
小动脉受损多为破损、痉挛、硬化、炎症等病变,影响小动脉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小动脉受损可能是外伤导致,如受外力打击、锐器切割、撞击等穿通伤或钝器伤均会直接引起小动脉破裂,骨折的骨折端也可导致小动脉损伤;手术、穿刺治疗可导致小动脉受创;大面积烧伤可使小动脉受损。
感染因素可导致小动脉受损,如机体受到创伤时可由于病原菌的直接侵袭,而导致小动脉出现炎症反应。其他组织的炎症因子也可经由组织液与血液的交换和血行播散,使小动脉受损。
饮食不洁,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均不利于血管健康,是引起小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血流会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的压力和冲击,易引起血管内皮损伤。高脂血症会在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会损及小动脉。肿瘤细胞多会释放促凝因子,使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威胁小动脉健康。化疗药物如帕纳替尼、尼罗替尼等,可导致小动脉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还可导致血管腔狭窄。
小动脉是否健康缺乏特异性表现,如果出现局部感觉异常、肢体麻木,或者肿胀、皮温下降、皮肤发绀或苍白等表现,应警惕小动脉损伤的可能。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小动脉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大类。
包括视诊、触诊、听诊。视诊皮肤是否有创口,并评估创口大小、深度、出血情况、污染情况等,是否有肢体瘫痪或运动障碍,是否有皮肤血肿、苍白、眼窝凹陷、神志改变等。触诊检查是否有血管搏动减弱、压痛、局部肿胀等。听诊主要是了解有无异常血管搏动杂音。还需对血压、心率、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测量。
小动脉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液检查,可辅助血管疾病的诊断,如对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多可发现血脂增高,小动脉若出现感染或炎症病变多会出现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等。
可以初步明确是否存在小动脉栓塞以及栓塞的部位。
多用于检查周围血管的各种疾病,可显示小动脉管径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程度、测量血流储备分数等,但属于有创检查,通常在介入治疗前应用。
超声检查常作为各种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血管的走向形态结构,分析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实时动态显示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状况,对小动脉痉挛、创伤、闭塞、硬化、炎症等疾病均有诊断意义。
可检查小动脉的管壁是否存在炎性水肿,常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尤其可检出和诊断超声检查难以达到的肺动脉二级及以远分支病变和颅内血管病变等。
对于血管病变的检出和诊断,通常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不及CT,但核磁共振检查无辐射和碘对比剂副反应,而且可获得血管三维立体图像,其显示效果可类似血管CT或血管造影检查。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