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廖某,男,58岁,凉山某矿干部。初诊:1980年11月10日。在山区工作已20多年,10年前曾患肺结核,现已钙化。由于长期野外工作,早年露宿卑湿,遂患风湿疾,反复发作,近年加重,右侧上、下肢关节酸楚、掣痛,肢端发麻,今年延至右肩臂不能上举,活动受限。畏寒特甚,不敢早起,起则冷痛彻骨,甚至寒战,如履冰雪,近火亦不温。但每到上午10时后,开始颜面发烧、烘闷、口干、心烦、心累、气短、全身无汗,到午后4时方止,继而又寒栗发冷、右半身肢节掣痛等。曾在当地和外地辗转治疗,多以风湿、寒湿或阴虚施治,疗效不显。就诊时形体消瘦,饮食睡眠均较前减少。右肩关节和大腿股骨、膝盖痛楚如虫啮、针刺,步履艰难。发冷及颜面烘热如前。全身有紧束发胀感,四肢乏力,二便正常,舌质深红、少苔,脉沉数有力。综观病情,乃寒湿郁久化热,深伏阴分,留滞筋骨关节,而成湿热痹痛,先宜透邪达表,拟青蒿鳖甲汤加减,以冀深伏血络之邪外透。
胡黄连10g 银柴胡10g 青蒿10g 丹皮10g 鳖甲(先煎)18g 桑枝18g 红花10g 延胡索10g 川楝10g 甘草6g
二诊:服4剂后,得微汗,疼痛大减,轻松许多,口干苦消除。但平旦、日哺发冷,午后颜面冲热如故。于前方中加丝瓜络18g,羌活10g,独活10g,以增强通络透表之力。
三诊:服3剂后,每晚时时汗出,右臂冷痛遂大减,已可上举和转动,晨起发冷和午后冲热时间大为缩短。惟下肢尚感重滞酸痛,夜眠差,舌质红、边有紫瘀、苔微腻,脉右沉濡数、左弦数,继与清热利湿、通瘀透络之剂。
青蒿10g 丹皮10g 苍术10g 黄柏10g 薏苡仁18g 大豆黄卷24g 独活6g 灵仙根5g 海桐皮10g 红花10g 甘草3g
四诊:服8剂后,正午前颜面烘热全除,心烦气短已不明显,畏寒消失,右肩关节活动自如,可步行半小时,但右下肢筋骨于日暮时尚有短暂冷痛。精神、饮食恢复正常,小便黄少,舌质红,苔中、后部黄腻,脉仍沉弦而数。此系伏郁之邪已得透发,拟清热除湿、舒筋通络,以除经络、骨节间之湿热。
秦艽10g 豆卷24g 蚕沙10g 薏苡仁24g 丹皮10g 茵陈10g 姜黄10g 防己10g 丝瓜络10g 桑枝18g 海风藤15g 通草6g 芦根30g
服药至1981年2月,畏寒、烘热全消,冬令时筋骨剧痛未再发生,肢节掣引感消除,能一气健步上五楼宿处,眠食良好,精神焕发,继续服药以固疗效。
按:本例症见肢节掣痛,筋骨彻冷,肌肤不温,甚则寒颤鼓栗,酷似寒湿痹痛,似宜大辛大温之品,但细凭脉象,沉候中弦数有力,舌质红而少苔,四肢冷,颜面冲热,乃断定形寒彻冷之表象并非本质,而属寒湿化火,深伏筋骨,痹阻血络,全身无汗,表气郁闭,阴分郁热不得宣泄,与《内经》谓“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的病机相同。湿热深伏,阳气郁闭不适,则肌肤彻冷,寒栗鼓颌,郁热上冲则头面烘热,必得令伏邪宣泄外透,气机宣畅,留滞经络、气血间之湿热方有松动之机,故先投青蒿鳖甲汤。如吴鞠通说:“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血,又非壮火,不能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细生地清络中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然本证属于湿热郁滞,恐滋腻留邪,故去生地,更增银柴胡、胡黄连清解虚热;久痛络脉瘀阻,配红花、延胡索、桑枝通络,川楝疏畅肝气,合奏清散、透发、搜邪之功;继进燥湿、清热、通络之剂,数年痛疾,乃得霍然而解。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