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邹某,男,45岁,水电设计院干部。初诊:1981年2月27日。主诉:发病3个月,口渴多饮而不得解,日饮水3瓶以上,小便黄,夜尿频多,每晚4~5次,纳食增多而形体日见消瘦,食后腹胀,大便干,口淡无味,肢体倦怠,检查血糖、尿糖无异常改变。服玉泉丸和类似处方无效。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辨证为湿热中阻,津不上承,宜芳化清利为治,投三仁汤加减。
藿香叶10g 佩兰叶10g 白蔻仁(后下)10g 法半夏10g 焦山栀10g 淡豆豉10g 草果仁3g 滑石(先煎)12g 芦根30g 通草6g
复诊:1981年3月2日。服药4剂后,口干渴大减,饮水减少,口中知味,小便次数减少,颜色转清。但脘腹灼热,入夜心胸烦闷,舌质仍红、苔中后黄腻,脉濡数,继与前法佐以甘寒清热、益胃生津之品。
丹皮10g 焦山栀10g 淡豆豉10g 白茅根18g 玄参10g 石膏(先煎)24g 知母10g 苍术10g 白蔻仁(后下)6g 藿香10g 甘草3g
服3剂后,口渴、溺频完全消除,饮食、二便已正常,脘腹灼热未再发生。苔净,脉象和缓,停药。
按:消渴一症,多认为是燥火内灼,津液枯竭,或虚热内动,精亏阴耗,责之肺燥、胃热、肾阴虚。上两例消渴投以多剂润燥养阴之剂罔效,盖因证非阴虚,病机在于湿热遏阻中焦,脾土受困,不能输转津液之故。《内经》指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其行津液。”并论述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的过程。脾之气机受困,不能散精,致津不上承,故渴而饮多,水精直趋于下则饮一溲一。而脾之不能散精转输,在本案又因于湿热之结聚,湿热不除,则脾失健运,消渴终难消除。本案以三仁汤加减,芳香化湿、运脾生津。均在宣化中焦湿热的基础上调理中焦之升降转输,消除了脾为湿热所困,气不化津的症结。本案偏实,故加减又有不同,方中配伍苍术有敛脾精之功效,昔施今墨先生用以降血糖,治疗隐性糖尿病屡获佳效,今再伍以玄参,防其过燥,有制其所短而用其所长之妙。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