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案1 杨某,女,青年工人。1980年盛夏,患者由单位同志护送回家,言其已病数日。某门诊部诊断为“心动过速,心尖区Ⅲ级收缩期杂音”,服西药无效。自称心累心悸、头昏心烦、汗出口渴、肢倦神疲、嗜睡。见其面色白、神情呆倦、呼吸急促、皮肤发热、舌苔黄白少津、脉虚数无力,辨证为气虚伤暑。予王氏清暑益气汤全方,嘱服2剂,日服3次,日1剂,药毕而病愈。
按: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阳明主肌肉,阳明伤暑故身热;暑热犯肺,肺失肃降,故呼吸有声;暑邪内扰则心悸心累、头昏心烦;口渴自汗为津气两伤;脉虚神疲为元气已耗。病机为暑热耗气伤津。清暑益气汤以西洋参、麦门冬、石斛、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并以知母、西瓜翠衣、荷梗、黄连、竹叶清热涤暑,药证合拍,故效如桴鼓。
案2 李某,女,38岁,干部。初诊:1979年8月20日。两周前,因小孩生病劳累,自感头昏闷,畏寒,发热汗出,全身酸痛,尤以腰部为甚(宿患腰椎骨质增生),知饥不欲饮食,喜呵欠。自服克感敏、病毒灵后,畏寒除,但仍发热汗出、胸闷短气、手足心热,觉胃中空虚而不思饮食,呃气时作,尿频,量少色黄,尿道灼热,舌根微黄而腻,前半部无苔,舌质红,脉细弱。
脉症合参,系气虚伤暑,以王孟英清暑益气汤化裁。
白晒参4.5g 麦门冬10g 炒知母10g 黄连4.5g 北五味子10g 荷叶10g 钗石斛10g 六一散12g 薏苡仁18g 西瓜皮10g 金银花(后下)10g 扁豆10g
二诊:8月31日。服3剂后,发热汗出、手足心热、尿频量少色黄及尿道灼热等均愈,胸闷、短气、喜出长气及胃中空虚感大减,但仍饮食少思、呃气时作,又增呕吐清水,舌苔根部黄腻已退,舌质淡红,脉仍细弱。属胃虚气逆,予人参养胃汤。
潞党参18g 焦白术10g 茯苓10g 砂仁壳6g(因当时缺砂仁) 白蔻仁45g 神曲10g 炒麦芽10g 陈皮6g 甘草1.5g 粳米30g 灶心土60g
三诊:9月3日。服3剂后,呕吐、短气、胃中空虚均消除,而胸闷不舒、呃气、食少等未解,舌质淡,脉细。拟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益胃、祛痰降逆。
潞党参24g 茯苓18g 法夏10g 焦术10g 甘草3g 陈皮6g 旋覆花(包煎)10g 赭石(先煎)15g 生姜4.5g 大枣2枚
4剂。
按:本例元气素亏,值酷暑气温高达36℃~37℃,加之护理病孩劳累,暑热之邪乘虚内袭阳明、太阴。初感时兼有风寒外束,自服药后,风寒已解,故恶寒身痛消除。但暑热盛于阳明,仍身热、胸闷、汗出,手足心热,身酸痛,尿频,尿道灼热,舌根微黄而腻,皆为暑邪夹湿内滞之象。暑热犯肺,最易耗气伤津,故短气呵欠。暑伤胃津,则饮食少思,呃气时作;脉细弱、舌质红等,均属暑伤气液之征。故初诊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与生脉散合用,以救化源兼清暑湿。药后暑湿消减,又以胃气素虚,痰水内滞,呕吐清水,用人参养胃汤益气养胃而呕止,最后以六君子加旋覆、赭石健脾和胃镇吐而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王氏清暑益气汤
【方源】《温热经纬》卷四
【组成】 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用法用量】将上药浸入清水中,水位高出药品约2厘米,浸泡半小时。微火煎煮约半小时,去滓,空腹温服。量之多少,临病斟酌,也可少量频服。
【加减法】
A.如果暑热较甚,可加生石膏20g
B.如果夹有湿浊,舌苔呈白腻者,可去麦冬、知母,加广藿香12 六一散12 草豆蔻10
C.如果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可去川连、知母,加地骨皮15 白薇10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备注】如果是素体虚弱的患者,受暑邪兼有湿邪,用李氏清暑益气汤比较好,如果是暑邪伤人已使患者气阴两伤,则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但临证多有加减,尽量找正规中医诊治。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