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厚朴温中汤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厚朴姜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钱(各15g) 干姜七分(2g)
【用法】 合为粗散,每服五钱匕(15g),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 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 脾胃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
【方歌】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脘腹胀满用皆灵。
【方解】 本方证因脾胃伤于寒湿所致。寒性凝滞,湿性粘腻,易阻气机,若寒湿着而不行,困于脾胃,则致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等症。寒不温不去,湿不燥不除,气不行不畅,故治当行其气,温其中,祛其寒,燥其湿。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运脾,为臣药。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豆蔻散寒止痛;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共成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使寒湿得除,气机调畅,脾胃复健,则痛胀自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寒湿气滞的常用方。以脘腹胀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本方重点在于温中,对于客寒犯胃,脘痛呕吐者,亦可用之。
2.加减运用:若痛甚者,可加肉桂、良姜以温中散寒止痛;兼身重肢肿者,可加大腹皮以下气利水消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妇女白带等属寒湿气滞者。
【附方】 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 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分(各9g) 药各焙、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加生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立止(现代用法:上二味为细末,作散剂或水丸,每日1~2次,每次6g,开水送下)。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胃脘疼痛,胸胁胀闷,畏寒喜温,苔白脉弦。以及妇女痛经等。
本方与厚朴温中汤均能温中行气止痛,但厚朴温中汤逐寒燥湿,脾胃并治;本方则功专治胃,兼能疏肝,是二方同中之异。
【文献摘录】
1. 原书主治: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做疼痛。”
2. 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温中散满者为君;凡人之气,得寒则凝而行迟,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入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干姜、陈皮以燥之,茯苓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以上诸药,皆入脾胃,不特可以温中,且能散表。用之贵得其宜耳。”
【临床报道】
用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寒湿胃痛120例。结果痊愈26例,显效51例,有效3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葛友庆.厚朴温中汤治疗寒湿胃痛120例。陕西中医 1996;17(4):160]
用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肠痉挛56例。结果:治愈47例,有效8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21%,并与西药治疗组(颠茄、氯丙嗪)对照,疗效明显优于后者。[孙书坤.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肠痉挛56例疗效观察。北京中医 1998;(1):36]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