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益胃汤
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三钱(9g) 麦冬五钱(15g) 冰糖一钱(3g) 细生地五钱(15g)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4.5)
【用法】 水五杯,者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用】 养阴益胃。
【主治】 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方歌〗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方解】 温病易从热化伤津,热结腑实,应用泻下剂后,热结虽解,但胃阴损伤已甚,故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为法。方中重用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功能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共为君药。配伍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为佐使。全方药简力专,共奏养阴益胃之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滋养胃阴的常用方。以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运用: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等证属胃阴亏损者。
【附方】
1.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一两(30g) 生黄芪五钱(15g) 知母六钱(18g) 生鸡内金二钱,捣细(6g) 葛根钱半(6g) 五味子三钱(9g) 天花粉三钱(9g) 水煎服。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主治:消渴气阴两虚证。口干而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2.琼玉膏(申铁瓮方,录自《洪氏集验方》) 人参二十四两,为末 生地黄十六斤,捣汁 白茯苓四十八两,为末 白蜜十斤 人参、茯苓为细末,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汁,捣时不得用铁器,取汁尽去滓,用药一处,拌和匀,入银、石器或好瓷器内封闭留用。每晨二匙,温酒化服,不饮洒者白汤化之。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主治:肺痨肺肾阴亏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以上二方与益胃汤均有滋阴之功,用治阴液不足之证,但玉液汤主治消渴之气阴两虚证,以口渴尿多,因倦气短,脉虚细无力为主要表现,乃元气不升,真阴不足,故治以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以黄芪、山药益气为主,配伍滋阴固涩之品;琼玉膏主治肺痨肺肾阴亏,以干咳咯血,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表现,治以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以生地黄滋阴壮水为主,辅以人参、茯苓益气健脾;益胃汤主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以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表现,治以养阴益胃,以生地、麦冬等甘凉生津之品为主。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3:“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夫伤寒传入阳明,首虑亡津液,而况温病传入阳明,更加汗、下后者乎?故虽邪解,胃中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复其阴,恐将来液亏燥起,干咳身热等证有自来矣。阳明主津液,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气,皆禀气于胃,胃中津夜一枯,则脏腑皆失其润泽。故以一派甘寒润泽之品,使之引入胃中,以复其阴,自然输精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复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