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补中益气汤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配方】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用法】 上口父咀 ,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不及,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但内伤发热,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则诸证自愈。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俾益。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李东垣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2.加减法: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加减应用。
【附方】
1.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二两(30g) 半夏汤洗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15g)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五钱(各9g) 橘皮四钱(6g)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各三钱(各5g) 黄连一钱(1.5g) 上口父咀,每服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2.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生黄芪六钱(18g) 知母三钱(9g) 柴胡一钱五分(4.5g) 桔梗一钱五分(4.5g) 升麻一钱(3g) 水煎服。功用:益气升陷。主治:大气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3.举元煎(《景岳全书》)人参三至五钱(10~20g) 黄芪炙,三至五钱(10~20g) 炙甘草一至二钱(3~6g) 升麻五至七分(4g) 白术一至二钱(3~6g)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俱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一个,或文蛤七、八分。功用:益气升提。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以上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三方均以补脾益气、升举清阳为基本治法,但配伍各有不同。升阳益胃汤用药稍众,照应周到,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药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肺气虚,湿郁生热之证。升陷汤系取补中益气汤之升提法组成,重用黄芪而不用参、术、草,但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配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举元煎亦从补中益气汤变化而来,因主治气虚下陷、血崩气脱之垂危证候,故重用人参、黄芪并施而精简药物,以突显益气固脱、升提举陷之力。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2.方论选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临床报道】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溃疡30例。以原方加炒黄连、白头翁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经治疗3~6个疗程,显效15例,占50.00%;有效13例,占43.33%;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陈怡.补中益气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3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18(3):22]
【实验研究】
米娜等通过实验结果显示,经补中益气汤治疗能使脾虚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对正常小鼠无调节作用;使脾虚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升高;使脾虚小鼠NK细胞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恢复至接近正常范围。[米娜,等.补中益气汤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9;7(4):206]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