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药公众号
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资料网站

www.biaoyao.com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乌梅丸医案

ID:17347 / 打印

【处方】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制法】 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作用】 排胆及驱蛔等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而单用乌梅作用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实验还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虫体,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尤对痢疾杆菌作用明显。

【功能主治】 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用法用量】 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注意】 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备注】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摘录】 《伤寒论》

乌梅丸被历代医家奉为蛔厥专方和厥阴病主方。笔者从医20年来,专注于对经方的学习与运用,对其应用较有体会。为了说明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今将临床用乌梅丸原方(改为汤剂)治疗病情较复杂的3则案例介绍如下,请各位同道指正。

 1 寒热往来伴下利案

那某,女,55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27日。

形貌:体中偏胖,肤色偏黑;身高:155 cm;体质量:55 kg。

主诉:寒热往来,下利4年余,加重伴胸闷、气急4个月。

现病史:患者4年前停经,出现寒热往来、烘热汗出、头昏乏力、心烦、上腹部时有不适感、易泛酸、大便不成形(日行1~2次)等症,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后反复求治,乏效。今年初因受寒出现咳嗽、胸闷气急,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经住院治疗,咳嗽减轻,但遗有胸闷、气急等症,予小青龙汤加薏苡仁7剂后,喘平咳减、胸闷气急减轻。刻下:时咳,痰少色白;寒热往来而体温正常,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上腹部时有嘈杂饥饿感,伴泛酸,胃纳可;大便偏稀,日行1~3次,小便调;睡眠一般。

查体:眼睑略浮肿,双下肢无水肿,有脚癣;舌紫、苔薄白。

中医辨证:寒热错杂,气血紊乱;治法:温清并用,益气补血。处方:乌梅20 g,细辛5 g,桂枝10 g,党参10 g,花椒5 g,干姜10 g,制附子10 g,黄连3 g,黄柏10 g,当归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8月21日):胸闷消失,略气急;乏力减轻,寒热往来消失;上腹不适感减轻,无泛酸,肤色变亮;大便日1次,成形;舌质转红。原方14剂,每剂服2天。

三诊(10月15日):诸症缓解,精神状态好。守方7剂,每剂服2~3天。

按 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表里兼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本着“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前期先予小青龙汤加味,在咳嗽、气急缓解后再予乌梅丸(改汤剂)治疗其错杂的更年期综合征,并于取效后减量巩固疗效。

  2 腹泻伴头痛案

陶某,女,49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15日。

形貌:形体矮胖,肤色偏黑;身高:156 cm;体质量:62 kg。

主诉:腹泻2年余,加重半年,伴头痛、关节酸痛。

现病史:近2年来患者腹泻伴有少腹及肛门坠滞感,大便日行3次、不成形、少量白色黏冻,便前无腹痛、无血便,下半身怕冷,口服多种中西药,疗效不尽人意。近半年来月经紊乱,1~2个月1行,经色暗黑,量少不爽;经期稀便,日3~5次;伴头痛、烘热、头汗多、全身关节酸痛等症;平素尿频,白带偏多、色白质稀,时有足跟痛;白天乏力喜睡、眼涩,夜眠较浅、梦多;胃纳一般。

既往史:有子宫肌瘤、胆石症、过敏性鼻炎及甲状腺腺瘤手术切除史。查体:腹软无压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暗、苔中后部腻。

中医辨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治法:清热燥湿,温脏止利。处方:吴茱萸3 g,当归10 g,川芎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牡丹皮10 g,干姜5 g,姜半夏10 g,麦冬10 g,党参10 g,甘草5 g,阿胶(烊化)10 g。7剂。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7月1日):诸症仍存,头痛与乏力甚;经前乳胀痛,烘热阵作,时畏寒甚;舌暗,苔中后部腻。处方:

乌梅30 g,细辛5 g,桂枝10 g,党参10 g,花椒5 g,干姜10 g,制附子10 g,黄连3 g,黄柏10 g,当归10 g。

三诊(7月18日):乏力明显减轻,头痛消失;下利改善,大便日行1~2次,成形度好转;关节酸痛减轻,足跟疼痛消失;怕冷减轻,烘热消失;白带如水、量多,会阴部湿感;舌暗,苔中后薄腻。前方乌梅剂量加至50 g。7剂,每剂服2天。

复诊(10月19日):诸症平复,精神状态好。守方7剂,每剂服3天。

按 该患近2年来主诉繁多,以下利为主,实为更年期综合征引发的多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具有上热下寒、虚实夹杂、以寒为主的特点。首诊选亦治久利的温经汤无效,二诊改方为乌梅丸汤方治疗,疗效凸显。

3 乏力、眠差伴下利案

杨某,女,67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3日。

形貌:形体矮胖,肤色偏白;身高:155 cm;体质量:68.5 kg。

主诉:乏力、眠差伴下利10年,加重15天,伴上腹部不适。

现病史:近10年来乏力、失眠,入夜难寐、多梦易醒,白天乏力头昏,口干,易舌面干,舌碎;平素尿频,大便偏软(日行1~2次),时腹泻,泻时日行4~5次,有少量黏冻。曾多次治疗无效。近15天诸症加重,且上腹部不适,易饱易饥,泛酸明显,烘热,小腿易抽筋。查体:剑突下轻压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暗,苔薄白腻。

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炎,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生化检验发现三酰甘油偏高,尿检中有少量白细胞。

中医辨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治法:温清并用,调和阴阳。处方:乌梅30 g,细辛5 g,桂枝10 g,党参10 g,花椒5 g,干姜10 g,制附子10 g,黄连3 g,黄柏10 g,当归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6月23日):睡眠改善不明显,乏力明显改善,头昏、烘热、口干、舌面干等症明显减轻;舌碎药后未作;大便日行1~2次,无腹泻,无黏冻;上腹饥饱不适及泛酸减轻,小腿抽筋减少;舌暗,苔薄白腻。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栀子厚朴汤。处方:柴胡根10 g,姜半夏10 g,党参10 g,黄芩6 g,干姜5 g,红枣10 g,桂枝10 g,茯苓10 g,龙骨15 g,牡蛎15 g,大黄5 g,栀子10 g,厚朴10 g,枳壳10 g。7剂。

三诊(7月4日):患者诉本次用药后诸多不适感复作。改用初诊方,乌梅加量至40 g。7剂。

复诊(10月21日):服上方后,诸症平复,精神状态好。守方7剂,每周服2剂。

按 该患上热下寒、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胃肠功能紊乱日久,兼失眠、乏力,故首选乌梅丸调和肝胃、分解寒热。患者服药后,疗效明显。二诊因考虑症减,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栀子厚朴汤,但药后乏效,改回乌梅丸又显效。

  4 讨论

就经方而言,乌梅丸共有10味中药,略显繁杂,但配伍严谨。组方寒热并用,不仅安蛔止痛,更有调和肝胃、分解寒热之功,与厥阴病提纲证相符,故可视为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之主方。我们在临证中发现,乌梅丸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特别对难治性顽固性腹痛下利、胃部嘈杂、泛酸疗效突出。

由以上案例可见,该方使用要点为上热下寒、以寒为主,中有腹痛、腹胀或反流、恶心;上有热,表现为颜面暗红、头昏重、心烦口渴等;下有寒,如双下肢畏寒或四肢厥冷、腹痛、下利。故该方所诠释的方义广阔而精深。现代中医大家陈潮祖认为,该方有干姜、肉桂、附子等大辛大热药,也有黄连黄柏等大苦大寒药,是寒热共用法;既有参、归扶正,又有椒、梅、连、柏祛邪,为攻补兼施法。该方配伍是治疗自身功能衰弱而又感受外邪的理想结构,开辟了寒热共用与补泻同施的先河,极具临床价值,为治疗一些现代疑难杂病提供了处方思路。

笔者认为,临证使用该方,只要对证则无须加减,只要关注原方的药物剂量及有序调整比例即可。乌梅为君药,故基础量为20~30 g,可据病情酌加剂量至60 g左右而无产酸之弊。其余药物为常规剂量。

该方在使用时,须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相鉴别。三者均治寒热错杂之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寒热格拒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的上吐下泻、食入即吐;麻黄升麻汤主治正伤邪陷上热下寒而致阳气内郁的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等症。

另外,本文中误用温经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合栀子厚朴汤亦须考虑鉴别,特别是用方时机的把握值得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人对脉诊学习不够,所以案例中没有脉诊描述。

标签: 中药良方 中药方剂 中草药图谱 中草药图片大全 

作者:标药网官方 @ 标药网   2021-09-14

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

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可以点击: 养生保健

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请遵医嘱,本站概不负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