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药公众号
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资料网站

www.biaoyao.com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ID:17382 / 打印

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现通常认为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常用于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气血亏虚之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然考据历代文献,古代黄芪的应用非常广泛,尚有补肾、养血、活血、止血、祛风、止渴、止痛、除热、通便等特殊功效。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本文目录

1 以黄芪为主药的方药几例2 黄芪的功效3 黄芪的作用4 黄芪食用方法5 黄芪的临床应用以黄芪为主药的方药几例

  当归补血汤

方药:黄芪5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生血。

 归脾汤

方药:黄芪、龙眼肉、茯神、炒枣仁各9克,白术、人参各6克,木香、炙甘草、远志、当归各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能:可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属心脾两虚,脾不统血之证。

  补中益气汤

方药:柴胡、黄芪、陈皮、当归、灸麻黄各6克,党参、白术、阿胶、紫草各10克,大枣10枚,仙鹤草20克,甘草8克。

用法:水煎,饭前或者空腹温服。

功能:升阳补中,益气合阴。可治疗过敏性鼻炎、消除疲劳、补益脾胃等。

  玉屏风散

方药:黄芪300克,防风、白术各100克。

用法:研成细面,日服2次,每次15克,吞服。

功能:固表止汗,用于体虚自汗,容易伤风等症。

  补阳还五汤

方药:生黄芪60克,当归尾、赤芍各6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活血,祛淤通络。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截瘫、下肢痿废、便干尿频及尿失禁者。本方可用于中风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黄芪的功效

一、黄芪有补肾的功效

黄芪补气,通常认为主要是补脾肺之气,然《名医别录》中言其“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药性论》云黄芪“主虚喘,肾衰,耳聋”。可见,黄芪亦有补肾作用。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明确指出黄芪可以“补肾脏元气”。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肾脏·补肾第八》59首方剂中,含黄芪的有13首,以黄芪冠名的方剂有5首,即黄芪建中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黄芪丸2首,表明运用黄芪补肾气在古代非常广泛。

二、黄芪有补血的功效

李东垣创制当归补血汤,方中重用黄芪,一般多认为该方意在补气而生血,但笔者认为黄芪也有直接的“补血”功效。黄芪“补血”之说首载于《日华子本草》,书中言:“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即明言黄芪“助气”与“补血”并存。从补气生血角度认识黄芪“补血”功效的文献记载颇多,清代杨时泰在《本草述钩元》言其“生血”,乃“试就其益卫而即能生血者参之,血故液所化,液即气所化也”。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亦认为黄芪“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

故黄芪的“补血”之功,无论是直接补血还是补气生血,补血之功明矣。

三、黄芪有活血的功效

黄芪“活血”之功首见于《名医别录》“逐五脏间恶血”。《日华子本草》言黄芪能“破症癖”,张元素《用药心法》载黄芪能治“血脉不行”,张璐《本经逢原》认为其“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拟于壅滞也”。仲景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以黄芪与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合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

《圣济总录》中记载“黄芪散”用于治疗伤折疼痛,该方主要组成为黄芪、续断与当归。现代药理实验证实黄芪有活血之功,一是通过扩张血管、提高心泵血功能来改善血液动力学;二是改善血液流变学,表现为减少血小板黏着和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硬化。

四、黄芪有止血的功效

止血通常认为,黄芪能补气摄血,其止血作用是通过补气而发挥,主要用于气虚出血证。但考古代文献黄芪亦有直接的止血作用。《日华子本草》载黄芪治“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证类本草》引《孙用和方》云:“治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分,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圣济总录》载:“吐血不止,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郑曙琴等报道,黄芪在3058首古方中有141首治疗吐血、呕血、鼻衄、咳唾脓血、尿血、便血、妇科出血等证,可见黄芪有较好的止血疗效。

黄芪的作用

一、黄芪有祛风的作用

清代柯韵伯在《古今名医方论》中有言:“惟黄芪  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柯氏认为黄芪“功同桂枝”,可用于内外风疾,属“补剂中之风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明确指出黄芪有祛风之功。宋代《本草衍义》记载:“唐许胤宗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芪、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文中并指出防风与黄芪世多相须而用治风疾。郑曙琴等报道在治疗中风古方中含黄芪者有140方,风疾包括诸风杂治、五脏中风、偏风、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风偏枯、风不仁、风瘫痪等。

二、黄芪有止渴的作用

《名医别录》云黄芪“止渴”。清代张山雷《本草正义》释曰:“甘能益津液,温和则润泽,而芪秉升举之胜,助其脾胃津液,斯口渴自止。”张氏认为黄芪具升举之性,能助津液而止渴。《本草纲目》引《外科精要》曰:“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疥,或先痈疽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名黄芪六一汤。”表明黄芪可用于各种渴证。《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运用黄芪汤治愈胡适的消渴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降血糖及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常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三、黄芪有止痛的作用

张元素《珍珠囊》载黄芪“诸痛用之”。本草文献关于黄芪止痛阐述不多。但据郑曙琴等报道,古代治疗各种疼痛如风湿痹痛、头痛、腹痛以及妇科疼痛等方剂和医案中,常配伍黄芪,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止痛功能。如《本草纲目》引《永类方》:“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 通便黄芪还具有润肠通便之功,可用于老年习惯性便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黄芪汤,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涩”。黄芪汤主要药物为黄芪、陈皮,书中并指出“秘甚者不过两服愈,常服即无秘涩之患。此药不冷不燥,其效如神。”现代医家多在黄芪汤基础上加减,用于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发现作为补气良药的黄芪还具有补肾、补血、活血、止血、祛风、止渴、止痛、通便等作用,可见其临床应用甚广,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黄芪食用方法

黄芪不仅是一味名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着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即在煮粥时加入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先以600毫升水煮黄芪30克,再加入上述几味取汁,入米煮熟,日服2次,为“复方黄芪粥”,收效颇着。民间盛传黄芪煨大枣、黄芪炖田鸡、黄芪炖蛇肉、黄芪虫草炖山甲为久病体虚大补良方。黄芪的药膳食法: 蒸鸡、煮汤、煮粥等。每次用量 15~25 克。下面介绍5种黄芪食用方法借大家参考:

补虚正气粥

原料:炙黄芪20克,党参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黄芪、党参切片,用清水浸泡40分钟,水煎后提取黄芪、党参浓缩液30毫升;粳米洗净煮粥,粥将成时加入黄芪、党参浓缩液,稍煮片刻即可。

服法:早晚各食1次,服时酌加白糖。

功效:补正气,疗虚损,抗衰老。

注意事项:①一般连服3~5天后,间隔2~3天再服。②服粥期间忌食萝卜和茶叶。

药材解析:①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②党参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

黄芪山药粥

黄芪 30 克, 山药 60 克(研粉)。将黄芪煮 汁 300 毫 升 , 去渣 , 加 入 山药粉搅拌成粥。每日一至二次。适于糖尿病日久, 脾肾虚弱者。

参芪排骨汤

黄芪15克,党参15克,猪排骨250克,盐、葱、姜各少许同煮熟食用。益气补虚,用于气血亏虚诸证。

黑豆黄芪汤

黑豆60克,黄芪30克,将上两味洗净煮熟,加盐少许食用。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可用于糖尿病久病气虚,肌表不固,自汗不止者。

黄芪猴头汤

猴头菌150克,黄芪30克,嫩鸡肉250克,生姜、葱白、盐、胡椒面少许,绍酒10克,小白菜心100克,清汤750克,花生油15克。

猴头菌温水发涨30分钟切片,黄芪切片;锅热入花生油,投入黄芪、葱、姜、鸡块煸炒,再入盐、绍酒、清汤炖1小时,下入猴头菌及鸡块再煨半小时,撒入胡椒粉,调匀。捞出鸡块、猴头装盘,用汤焯小白菜心,连汤浇盘。补益气血,益脑强身,用于气血亏虚、头晕、耳鸣等证。

总之,药食皆宜、补药之长的黄芪应用广泛。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取黄芪加防风、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适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冒。取黄芪配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可治盗汗。以黄芪配白术、防己、生姜、大枣,可治水肿。黄芪与党参、白术、甘草、枳壳、升麻、柴胡同用,可治脱肛、子宫或内脏下垂。用黄芪配伍陈皮、麻仁、蜂蜜,可治老人或产后便秘,欲便不能。用黄芪加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治关节、肌肉疼痛。以黄芪加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银花、白芷,可治痈疽内脓已成而不破溃。

黄芪的临床应用

(1)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氽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去黄芪,吃肉喝汤。一只鸭可分3天吃。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2)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 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糖尿病
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4)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6)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7)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黄芪应用医案如下:

黄芪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功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病验案分享

黄芪的药理作用:肾病黄芪是主药

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邓铁涛用药心得:黄芪的临床应用举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病验案分享

标签: 中药良方 中药方剂 中草药图谱 中草药图片大全 

作者:标药网官方 @ 标药网   2021-09-15

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

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可以点击: 养生保健

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请遵医嘱,本站概不负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