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药公众号
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资料网站

www.biaoyao.com

水蛭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ID:45335 / 打印

水蛭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名马蜞、马蛭、蚂蟥、马鳖

中药水蛭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等的干燥全体。产于全国各地。

别名

马蜞、马蛭、蚂蟥、马鳖、红蛭、蚂蝗蜞、水麻贴、沙塔干、门尔哥蚂里。

性味归经

咸、苦,平;有毒。归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

1.破血逐瘀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单用,焙干研粉服,或与乳香、没药、血余等配伍,如接骨如神散(《普济方》);用于瘀血内阻,心腹胀痛,大便不通,可与大黄、牵牛子研末,温酒送服,如夺命散(《济生方》)。

2.通经消癓

用于血瘀经闭,癓瘕,常与虻虫、桃仁、大黄同用,如抵当汤(《金匮要略》):若癓瘕日久渐至正虚者,可配伍三棱、莪术、黄芪、当归等,如理冲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常用于脑血栓形成、颅内出血、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跌打损伤、骨折等。

药理作用

水蛭水煎剂有强抗凝血作用,能显著延长纤维蛋白的凝聚时间,水蛭提取物、水蛭素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水蛭煎剂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能降血脂,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或明显的T波、ST段的变化;促进脑血肿吸收,减轻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及水肿,缓解颅内压升高,改善局部血循环,保护脑组织;对皮下血肿也有明显抑制作用。水蛭水煎剂对肾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对升高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水蛭素对肿瘤细胞也有抑制作用。此外,水蛭水煎剂尚有终止妊娠的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每次 0.5~1.5克,大剂量每次3克。

食疗药膳

1.水蛭粥

材料:生水蛭30克,生淮山药25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水蛭研粉,生淮山药研末备用。粳米洗净,煮粥前将水蛭粉、生淮山药粉一同放入,粥熟后加红糖食用。

功效:破血逐瘀,通经美容。适用于青春期体壮血瘀闭经者。

2.水蛭山药粥

材料:生水蛭30克,生山药250克。

做法:将水蛭晒干研粉,山药轧为细末。每次用山药末20克,冷水调匀,煮稀粥,加红糖适量,送水蛭粉1~2克,每日2次。

功效:用于血滞经闭,瘀血作痛者;但血虚经闭忌服。

对症验方

1.产后血晕:水蛭(炒)、虻虫(去翅足,炒)、没药、麝香各5克,共研末,以四物汤调服。

2.跌打损伤:用红蛭(炒黄)25克,大黄、牵牛花末各100克,共研末。每次服10克,热酒调服。直至完全排出恶血。

3.伤骨损折疼痛:水蛭、白绵、没药、乳香各等分,血余炭适量。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0.3~1.5g,温酒送服。

4.背部痈肿:活水蛭数条。水蛭放于痈肿处,令其吸出毒血。

5.产后恶露、脐腹作痛:水姪、虻虫、桃仁各15g,熟地黄10g。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温酒送服。

6.女性血瘀经闭:水蛭3g,虻虫5g,桃仁15g,大黄9g。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适宜人群

适合血瘀经闭、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疼痛者等。

禁忌人群

1.水蛭功能破血逐瘀,有耗伤气血之弊,凡血虚、气虚或气血两虚者忌用。老年人、婴幼儿不宜长期服用。

2.所含水蛭素有抗凝血作用,能够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同时还能扩张毛细血管,加重出血。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妇女月经期以及月经过多而无瘀滞者不宜服用,子宫颈癌患者忌用,血友病患者忌用。

3.水蛭对早期妊娠均有良好终止作用,故孕妇忌服。

4.对水蛭过敏者忌服。

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降压药同用;不宜与瓜蒂同服,会增加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

有部分病人服后会出现皮肤红疹、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肠道出血甚至昏迷等。

选购保存

以条粗、黑棕色、断面有光泽、身干、体大、无杂质为佳。置于干燥通风处保存,防霉防蛀。

蚂蝗蜞等,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蚂蝗蜞等,为水蛭科动物蚂马鳖、红蛭、蚂蝗蜞等,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名马蜞、马蛭、蚂蟥、马鳖、红蛭、蚂蝗蜞等,为水蛭科动物、红蛭、蚂蝗蜞等,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蛭,又名马蜞、马蛭、蚂蟥、马鳖、红蛭、蚂蝗蜞等,为水

作者:标药网官方 @ 标药网   2023-12-17

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

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可以点击: 养生保健

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请遵医嘱,本站概不负责!

与本文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