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建中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配方组成
饴糖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红枣12枚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腹痛,喜温喜按,或虚劳里急,心悸,衄血,梦遗,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身黄,脉弦细者。
典籍记载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
4.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第十五篇)
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临床应用
1.此方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速,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证治准绳》)
2.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虚,此多属血亏,本方加当归。(《经方实验录》)
3.不问男女,或急性、慢性疾患而发之腹痛,呈贫血虚寒型,按之则痛减。或手足冷,心下悸。腹痛,时喜屈卧、喜温罨、手扪。着寒则易痛,脉弱,遗精,体温不足,畏风寒,神经性衰弱体质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4.消化不良,胃弛缓,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眼睑下垂。(《伤寒论方运用法》)
5.便秘九年。产后加重,腹隐痛,食后神疲,短气乏力。(《辽宁中医杂志》1988;4:29)
6.高热不退。兼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陕西中医》1980;5:35)
7. 消渴。症见面色不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无力。(《湖南中医杂志》1991;6:34)
8. 半身不遂。伴肌肤发凉,汗出恶风,舌胖大偏淡,脉沉迟。(《当代医家论经方》)
9. 胃黏膜脱垂。症见饥饿则胃脘痛,怕冷便溏,汗出恶风,脉缓。(《经方传真》)
10. 合附子理中汤治40余日未便,20余日未食。其人无所苦,唯脉结代。(《余听鸿医案》)
11. 发热无汗,屡发散,汗不出,脉弦迟,面白露睛。(《谢映庐医案》)
服用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去渣,入怡糖再煮,至溶化,于早、午、晚饭前服。
加减配方
1.少腹疼痛,经后腹痛加当归。(当归建中汤)
2.自汗短气,加黄芪。(黄芪建中汤)
3.脉沉肢冷,加附子。(附子建中汤)
4.心悸眩晕,腹中上冲,属水气凌心者,加茯苓。(茯苓建中汤)
禁忌人群
1.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
2.中满者,忌之。(中满忌甘)
3.口渴思冷者,忌之。
4.腹痛拒压者,忌之。
小建中汤,中医方剂名。为温,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