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黄芪即北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史书记载:许胤宗初任新职时,太后患中风病,口噤不能讲话,脉象沉得几乎摸不到。许胤宗精于医道,认为太后所病为阳气虚,气血不能流通,由于已不能进汤药,就用北芪、防风煎出热汤,置于太后床下,以药之蒸汽熏口鼻、皮肤。一昼夜许,太后逐渐苏醒,能够言语,后来渐渐痊愈。因此,北芪历来被医家奉为补气之长。现有北芪多为栽培品。主产于山西、内蒙古。尤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
功能主治
生品味甘,性微温。
补气升阳。治疗倦怠无力、食少、大便稀溏、久泻久痢、脱肛、内脏下垂等症。还可用于口眼歪斜、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
补肺固表。治疗肺虚咳喘气短以及表虚自汗(日间稍稍活动就汗出不止),气虚外感(平素气虚,易于感冒)等。
托疮生肌。治疗疮疡后期,正虚不能托毒外达,疮口难敛者。
利水消肿。治疗气虚而导致的水肿,患者可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以及肢体按之凹陷不起,同时伴小便不利。
现代视角
化学成分:含有黄芪多糖、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另外还含有生物碱、葡萄糖醛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北芪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可增强机体造血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性腺功能、延缓衰老、双向调节血压,还具有强心、抗溃疡、抗病毒性心肌炎、利尿、抗炎功能。
服食方法
水煎:生用偏于走表,托疮,利水,多用于自汗、疮疡、水肿等。炙用偏于走里,补中益气升阳,多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等。
药膳:北芪煨红枣、黄芪炖母鸡,北芪煮黑豆等方法,适合于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滋补身体。常服可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
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生用,补气升阳宜炙用。
配方妙用
1.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倦怠无力、食少、大便稀溏,用北芪30克,莪术10~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肝硬化腹水:北芪60克,大黄30克,地鳖虫15克,桃仁10克,每日1剂,分2次服。10日为一疗程。
3.体虚自汗、容易伤风:北芪300克,防风、白术各100克,研成细粉。每日服用2次,每次15克。
4.贫血:患者可见面色晄白,少气无力,倦怠乏力等。北芪5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药煎2%次,上、下午服完。
适宜人群
适合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者。
禁忌人群
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者均禁用。
用药禁忌
1.性温,凡外感风热或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体质阴虚及阴虚阳亢者,不宜用;热毒疮疡者不宜用;甲亢患者不宜使用。
2.味甘,大量长期服用有壅滞气机之弊,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忌用;肝旺多怒者不宜用。
3.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低血糖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有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5.孕妇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配伍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恶龟甲、白鲜皮。
2.中西药配伍禁忌①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②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③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可以降低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不宜同用。
饮食禁忌
忌食萝卜、绿豆和强碱性食物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
毒副作用
黄芪毒性很低。小鼠口服黄芪每千克体重75~140克,观察2~7天均无不良反应,此剂量比人的口服利尿有效量每千克体重0.2克大数百倍,临床大剂量30~120克亦少见明显的副作用。
惟妊娠7个月以上不宜连续服北芪,易发生过期妊娠、胎儿过大、产程延长等问题。
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史书记载: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史书记载:许胤宗初任新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史书记载:许胤宗初任新职时,太后患中风病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史书记载:许胤宗初任新职◎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