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药黄荆子是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果实,又叫布荆子、黄金子。生于向阳山地。分布于华东及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手搓下,晒干,扬净。
功能主治
性温,味辛、苦。归肺经、胃经、肝经。
功能祛风解表、化痰止咳、行气止痛。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主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吞酸、消化不良、食积泻痢、胆囊炎、胆结石、疝气。
典籍记载
①《玉环志》:"消食下气。"
②《草木便方》:"养肝剧窍,坚齿,聪耳明目。止带浊。疗风痹,颓疝。"
③《广州植物志》:"祛风、涤痰、镇咳。""用代茶叶,有解暑之功。"
④《南宁市药物志》:"温经散瘀,解肌发汗。治感冒,疟疾,哮喘。"
⑤《四川中药志》:"养肝除风,行气止痛。治伤寒呃逆,咳喘,食滞,小肠疝气及痔漏生管。"
药理作用
干品含精油0.1%,油中含1,8-桉叶素、1-香桧烯、1-2-蒎烯、莰烯、石竹烯以及二萜类、倍半萜醇及奠类化合物等。尚含黄酮类及强心苷。还含对羟基苯甲酸、5-氧异酞酸、3-β-乙酰氧基-12-齐墩果烯-27-羧酸、蒿黄素、8,25-羊毛甾二烯-3p-醇、油酸、亚油酸等成分。
具有镇咳、平喘、抗炎、抗微生物等作用。水煎液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用量3~10克。用治伤风感冒、咳嗽、气喘、慢性支气管炎、饮食积滞、肝胃气痛。
传统应用
1.治流感,咳嗽,风湿痛,发热身疼:黄荆子、蔓荆叶、千里光各10克,冰糖。共研细末。每次10~15克,每日2~3克,开水冲服。(《中国民族药志》)
2.治哮喘:黄荆子6~15克。研粉加白糖适量,每日2次,冲水服。(南京《常用中草药》)
3.治肝胃痛:黄荆子研末,和粉作团食。(《纲目拾遗》)
4.治胃溃疡,慢性胃炎:黄荆干果30克,煎服或研末吞服。(南京《常用中草药》)
5.治疝气:黄荆子、小茴香各9克,荔子核12克。水煎服。(《甘肃中草药手册》)
禁忌人群
湿热燥渴无气滞者忌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