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药牛黄出自《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结石。
别名
犀黄、西黄。
性味归经
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1.豁痰开窍
用于热病烦躁,神昏谵语,小儿急惊风,中风窍闭,痰热壅盛者,常与朱砂、山栀、黄连等同用,如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2.熄风止痉
用于热甚所致之惊厥、四肢抽搐,常配伍朱砂、麝香、蝎尾等,如牛黄散(《小儿卫生总微论》)。
3.清热解毒
用于乳痈,瘰疬,肺痈,肠痈,常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用于火热上炎之咽喉肿痛、口舌疮疡、白喉,常与麝香、冰片、朱砂同用;用于一切痈疡肿毒,常与银花、甘草、草河车同用,如牛黄解毒丸(《保婴撮要》)。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带状疱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牙龈炎、口腔溃疡、胆囊炎等。
药理作用
牛黄含胆酸、脱氧胆酸、胆固醇及胆红素、麦角固醇、维生素D、钠、钙、镁、铁、铜、磷等,尚含类胡萝卜素及丙氨酸、甘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牛黄具有镇静、镇痉作用;具有使血管扩张及抗肾上腺素作用而使血压下降;具有促进胆汁分泌而有利胆作用,并有明显的护肝、解毒作用;具有抗炎、止血、降血脂等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每次1.5~3克;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传统应用
1.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2.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3.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鲁府禁方》牛黄散)
4.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牛黄丸)
5.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上药,同研如面。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圣惠方》)
6.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小儿药证直诀》)
7.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8.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9.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10.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芍药各半两。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圣济总录》牛黄散)
11.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圣济总录》牛黄散)
适宜人群
适合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者。
禁忌人群
1.性寒凉,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2.苦凉,易败伤脾胃,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如慢性肠炎等不宜长期服用。
3.有显著而持久的降低血压的作用,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牛黄以及相关制剂。
4.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婴幼儿、老年人慎用。
5.本品芳香开窍,大量内服,有损胎元,故孕妇或先兆流产者禁大量或单味药内服。
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
①不宜与镇静药、麻醉药、抗惊厥药等配伍应用,以免引起中枢抑制;
②不宜与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同用,有可能会造成急性中毒,如昏睡、呼吸中枢抑制、低血压等;
③牛黄可以拮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故不宜同用;
④阿托品可以拮抗牛黄的降压作用,不宜同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