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茯苓皮是一种很实用的中药材,为菌类植物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皮。多于7~9月采挖,加工“茯苓片”、“茯苓块”时,收集削下的外皮,阴干。茯苓皮多为长条状,大小不一,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疣状突起,内部白色或灰棕色。质脆,具弹性。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功能作用
1.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皮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皮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皮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皮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
茯苓皮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食用禁忌
1.生冷类。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2.油腻类。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3.鱼腥类。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
4.酸涩类。酸过多则对肠胃有刺激,故胃酸过多、胃肠溃疡患者禁食。涩者,大多含鞣质。如茶叶含有鞣质,而浓茶含量更高,与中草药同服时,可与中草药中某些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结合产生沉淀,这就会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草药时,一般不宜与浓茶同服。
人群禁忌
少数的人群须慎服茯苓皮。
1.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2.如有多汗、肾虚、肝脏方面的问题,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副作用
1.服用茯苓皮应避免米醋,浓茶等物质,以及注意服用剂量,否则不仅仅影响药效,同时还会发生中毒过敏症状,比如腹痛,皮肤红肿,支气管哮喘发作等情况。
2.茯苓皮有利尿的作用,如果一旦过量服用,那么就会导致小便次数过多,从而伤了身体的根本,令人元气大伤。同时肾虚患者食用之后,会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出现滑精等情况,所以应注意服用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的服用。
3.常常容易口干以及气虚体弱的患者应该避免服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食用量
内服:煎汤,3-5g。
传统应用
1.《经验良方》有记载其利水消肿的食用方法为:茯苓皮、椒目二味不拘多少,煎汤饮。
2.《中藏经》五皮散提到,茯苓皮可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食用方法是: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3.《温病条辨》中描述的茯苓皮汤主治湿温,吸收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白舌苔,渴不多饮。食用方法为:茯苓皮15g,生苡仁15g,猪苓9g,大腹皮9g,白通草9g,淡竹叶6g,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皮是一种很实用的中药实用的中药材,为菌类植物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苓皮是一种很实用的中药材,为◎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