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药生地黄出自《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等地。
别名
生地、鲜地黄、怀生地、原生地、干生地、怀地黄。
性味归经
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1.清热凉血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斑疹隐隐、神昏、舌绛,常与玄参、丹参、赤芍、银花、连翘等同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用于血热吐衄,可以鲜生地与生侧柏叶、生荷叶等同用,如四生丸(《妇人良方》);用于血热尿血,血淋,可与白茅根、大蓟、小蓟等同用;用于妇人崩漏下血,可以鲜地黄汁与益母草汁同服。
2.养阴生津
用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地骨皮同用。若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低热不退,夜热早凉,口干发热,舌红脉数,可用干地黄与知母、青蒿、鳖甲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用于温病伤津,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若肺肾阴虚,劳热咳嗽,或痰中带血,可配伍贝母、麦冬、百合等;用于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可与沙参、麦冬、玉竹等同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
此外,若与荆芥、防风、丹皮、白蒺藜、白鲜皮等凉血祛风药同用,又治血分风热所致风疹瘙痒。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衰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口腔溃疡、牙周炎等。
药理分析
主含苷类,其中尤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又含糖类,20余种氨基酸、20余种微量元素等。
生地浸膏中等浓度有强心作用,高浓度时抑制。有降低血压、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尚有利尿、保护肝脏、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糖、抑制皮肤真菌等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克。
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便方举例
1.地黄饼(《圣济总录》):生地黄2500克。将地黄先蒸后晒,反复3次,再以生地黄汁1200毫升浸泡,晒干,捣烂,做成小饼。每日1饼,晨起含化。固齿,生津,乌须发,用治阴虚齿痛,须发早白。
2.熟地酒(《小吃大补食谱》):熟地黄60克,枸杞子30克,白酒1000毫升。将熟地黄、枸杞子洗净、干燥,切碎,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置于瓷坛内。加入白酒,密封坛口。每日振摇1次,7日后改为每周1次,浸泡20~30日后饮用。每次15毫升,早、晚各饮1次。补血养阴,滋肾益精,用治精血不足,脱发,健忘,腰膝酸软。
3.固精煮酒(《墨宝斋集验方》):甘枸杞120克,川芎60克,怀地黄180克。以上药物切碎,装入绢袋,放入瓷坛内,加入好酒1000毫升,煮2小时,取起出火性,7日后饮用。每日早晨空腹及晚上各饮30~50毫升,不可多饮。助阳坚举,久服多子。
4.熟地饮(《中医杂志》):熟地黄30~50克。每日1剂,加水煎煮3次,早、中、晚各服1次,连服15日。补益肝肾,降低血压,用治高血压病,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腰酸。
5.交合汤(《辨证录》):人参10克(另煎),熟地黄30克,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早、晚温服。补气养血,交通心肾,用治神经衰弱,心肾不交、气血不足,心悸怔忡,日轻夜重,夜不能寐,阳痿早泄。
6.以地黄为主药配制而成的六味地黄丸是中医养生名方。现代研究证明,六味地黄丸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而其所含微量元素是这些作用的主要机制。
适宜人群
适合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者等。
禁忌人群
1.性寒,脾胃虚寒、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胃虚食少者慎服。
2.甘缓滋润,多服容易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胸闷多痰者忌服。
3.大剂量有抑制心脏的作用,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患者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4.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低血压患者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5.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低血糖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6.有明显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畏川乌、草乌。
饮食禁忌
不宜温热饮食;忌血、萝卜、葱、蒜。
,又称生地黄。干地黄味◎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