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地上部分。茵陈蒿味苦,性微寒。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功能作用
1.中医认为茵陈蒿味苦辛,性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嫩枝、叶用于感冒发热、惊风、黄疸型肝炎、神志昏迷、尿路结石。幼苗治热肿、喉症、肺病、支气管炎。叶治肝胆湿热、全身黄染、午后潮热、湿疹瘙痒。
2.延缓衰老作用:具有利胆保肝作用,促进胆汁分泌,减轻肝细胞损伤,加强肝脏解毒功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脂含量,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内脏脂肪沉着;抑制凝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血液循环。
3.治疗衰老病症: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胆石症、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流行性感冒。
典籍记载
1.《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2.《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3.《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4.《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
5.《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6.《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7.《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8.《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便方举例
1.茵陈茶(《中医杂志》):茵陈蒿1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1个月为1个疗程。利湿降脂,用治高脂血症。
2.茵陈饮(《福建中医药》):茵陈蒿30~45克。每日1剂,加水煎煮3次,早、中、晚分服。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用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食用方法
采集嫩茎叶用热水焯熟,然后换水清洗干净,加入油盐调拌食用,也可炒食。
传统应用
1.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2.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3.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5.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7.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8.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9.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10.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11.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12.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常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禁忌人群
血虚萎黄者禁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