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药络石藤出自《本草拾遗》,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
别名
石鲮、明石、悬石、云珠、云丹、石磋、略石、领石、石龙藤、耐冬、石血、对叶藤、石南藤、过墙风、爬山虎、石邦藤、骑墙虎、风藤、折骨草、交脚风、铁线草、藤络、见水生、苦连藤、软筋藤、万字金银。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1.祛风通络
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偏热者,常单用浸酒,或配伍忍冬藤、青风藤、伸筋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桑枝等。
2.凉血消肿
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可与桃仁、红花、伸筋草、透骨草等同用。
3.利咽消痈
用于痈肿疮疡,可与乳香、没药、皂角刺等配伍,如止痛灵宝散(《外科精要》);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慢慢含咽。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痈疖、扁桃体炎、咽炎等。
药理作用
络石藤含牛蒡苷、络石糖苷、降络石糖苷、橡胶肌醇、β-谷甾醇葡萄糖苷、加拿大麻糖等。
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离体兔肠及子宫有抑制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加快,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对心脏作用较弱,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皮肤发红、腹泻。
典籍记载
1.《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2.《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3.《药性论》:“主治喉痹。”
4.《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5.《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6.《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7.《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8.《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克;浸酒或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洗。
临床应用
1.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2.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一两,牛膝根五钱。水煎服,白酒引。
3.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一两,猪肺四两。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4.治吐血:络石藤叶一两,雪见草、乌韭各五钱。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5.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鬼系腰一两(洗净晒干),皂角刺一两(锉,新瓦上炒黄),瓜蒌大者一个(杵,炒,用仁),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另研)。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溃后慎之。(《外科精要》止痛灵宝散)
6.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络石草二两。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盏,去滓,细细吃。(《近效方》)
7.治外伤出血:络石藤适量。晒干研末。撒敷,外加包扎。(《江西草药》)
适宜人群
适合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痈肿疮疡、跌打损伤者等。
禁忌人群
1.性偏寒,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服用。风湿痹痛偏于寒湿者不宜单味药服用。
2.可引起血压下降,低血压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3.能扩张血管,脑出血患者慎用。
4.孕妇慎用。
配伍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2.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降血压药和血管扩张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不良反应
内服过量可见中毒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腹痛腹泻、惊厥抽搐,严重时可引起呼吸衰竭。中毒早期可洗胃,导泻,输液。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出自《本草拾遗》,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