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药竹沥出自《名医别录》,为新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
别名
竹油、淡竹沥、竹汁。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
1.清热豁痰
用于痰热壅肺,咳喘痰黄稠,单用,或与半夏、黄芩、大黄、橘皮等同用,如竹沥达痰丸(《沈氏尊生书》)。
2.定惊利窍
用于痰热蒙蔽清窍所致中风不语,惊痫癫狂,单用,或与胆南星、牛黄等同用。
3.醒神益智
用于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等配伍,如不忘散、开心散;用于劳心过度,心神失养引发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常与人参、白术、龙眼肉及酸枣仁、茯神、朱砂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用于心肾两虚,耳鸣耳聋,头昏,心悸,常与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丹参、夜交藤等配伍,如安神补心丸。
4.化湿开胃
用于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常与砂仁、苍术、厚朴同用;若湿从热化,湿热蕴伏,身热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者,可与黄连、厚朴等配伍,如连朴饮。
药理作用
本品含有十余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创木酚、甲酚、苯酚、甲酸、乙酸、苯甲酸、水杨酸等。
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但无平喘解热作用,其止咳的主要成分为氨基酸。有增加尿中氯化物的作用,还有升高血糖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0~360克;或入丸剂,或熬膏。
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临床应用
1.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3.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4.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5.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6.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7.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8.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9.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10.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11.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12.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13.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配伍用法
1.竹沥配生姜汁:竹沥性寒滑利,宜于痰热之证,能清心、肺、胃三经之火而涤痰利窍,定惊通络,单用即能取效。但竹沥亦有伤胃滑肠之弊。临床常和生姜汁相须为用。生姜汁能消痰利窍,《丹溪心法》谓:“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生姜汁温中益胃之功亦可减竹沥寒胃滑肠之弊。
2.竹沥配半夏:半夏能燥湿化痰,竹沥能清热滑痰,可用于肺热痰壅、热痰黏稠之证;竹沥能转半夏温热之性而为寒凉,而半夏可减弱竹沥寒凉之性,对寒热错杂之咳嗽、痰滞诸证,均可应用。
3.竹沥配瓜蒌:瓜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竹沥能清热化痰,配伍可清肺除热、化痰止咳。
4.配肉桂、附子:附子、肉桂,皆为辛热之品,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通经脉之效,用治阳虚之危重证,能温一身之阳,且善温脾阳;竹沥功专清热化痰,视寒痰湿痰为禁忌。但三药合用,以其桂、附之辛热之性,可转竹沥之禁忌为适宜。
5.配胆南星:胆南星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之效,适用于痰热惊风抽搐及中风、癫狂诸证;二药配伍,可用治痰涎壅盛、上蒙清窍致卒然昏倒、人事不省证。
适宜人群
适合痰热咳喘、中风痰迷、脘闷腹胀、失眠健忘者等。
禁忌人群
1.性寒凉,外感风寒、寒痰喘嗽者忌用。
2.性滑利,大便滑泻者忌用。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腹泻者禁大量或单味药久服。
3.清火化痰,主治痰热壅闭之症。故外感风热初期的咳嗽痰稀者忌服。
不宜同用
不宜与滋补性中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
《名医别录》,为新鲜的淡竹和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青杆竹等竹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青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青黄色或◎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