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药牛蒡子出自《名医别录》,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别名
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燃燃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大牛子、牛子、土大桐子、万把钩、鼠尖子。
性味归经
辛、苦,凉。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1.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感冒之喉痒咳嗽,吐痰不爽,常与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利咽散结
用于风火或热毒所致之咽喉肿痛,常与连翘、射干、黄芩等同用。若与甘草等量为散,即启关散(《普济方》)。
3.宣肺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可与荆芥、浮萍、防风、柽柳、银花等同用。
4.解毒消肿
用于痈肿疮毒兼有风热或便秘者,可与蒲公英、野菊花、地丁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荨麻疹等。
药理作用
牛蒡子含有牛蒡苷、脂肪油、生物碱、维生素A、维生素B1等成分。
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有解热、利尿、泻下、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5~10克;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传统应用
1.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2.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3.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4.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5.治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6.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7.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8.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9.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10.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11.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12.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13.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14.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适宜人群
适合风热感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痄腮喉痹者等。
禁忌人群
1.性寒,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长期服用。
2.性寒滑利,具有滑肠通便之力,故慢性肠炎、腹泻者禁大量长期服用。
3.牛蒡子辛苦而寒。有透发和清泄之功,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为主,故痈疽已溃、脓水清稀、痘症虚寒者忌服。
4.有降血糖的作用,低血糖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无臭,味药牛蒡子出自《名医别录》◎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