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婆婆丁为菊科植物婆婆丁、碱地婆婆丁或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又名黄花地丁、奶汁草,以江苏出产者为佳。婆婆丁野生于田埂路旁、篱下、沟边,随处可见。它没有娇艳的色彩,也没有幽雅的芳香,但它却平凡而高洁,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功能作用
婆婆丁味苦、甘,性寒,具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助消化、增食欲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防治胃癌、食管癌及各种肿瘤等。婆婆丁叶子有改善湿疹、舒缓皮炎、关节不适的功效,其根则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疗胆结石、风湿。
1.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痈肿疮疡;
2.清利湿热,用治湿热黄疸、淋证。
3.延缓衰老作用:保护肝细胞,减轻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提高外周血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激活T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4.治疗衰老病症:上呼吸道感染、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结肠炎、老年性便秘、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症、肺癌。
药理作用
1.婆婆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婆婆丁浸剂有相当强的利胆作用。
3.婆婆丁有抗人体肺癌的作用。
典籍记载
1.《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2.《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3.《本草经疏》:“婆婆丁昧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金黄色的婆婆丁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暖之良。”
常用量
抗老健身,每日2~6克;治疗老年病,每日10~30克。
禁忌人群
1.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2.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腹泻者禁单味药多量久服。
3.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痛经者忌单味药多量内服。
4.婆婆丁大剂量应用有抑制心脏活动的作用,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配伍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婆婆丁与麻黄、金银花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
2.中西药配伍禁忌
①不宜与螺内酯、氨苯蝶啶等保钾排钠药合用,易致高血钾;
②与碱性药物同用可以使抗菌作用减弱,不宜同用;
③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同用,婆婆丁含有机酸,容易引起磺胺类药物在尿中结晶,增加肾脏的负担。
便方举例
1.婆婆丁散(《中医药学报》):婆婆丁600克。研为细末。每日20克,沸水冲泡30分钟,代茶饮用。连服1~2个月。清热解毒,消炎愈疡,用治消化性溃疡。
2.婆婆丁合剂(《福建中医药》):婆婆丁40克,白及末30克。婆婆丁加水300毫升,煎成150毫升,冲白及粉成糊状,早、晚2次分服。修复溃疡。用治胃溃疡、浅表性胃炎(胃阴虚者,婆婆丁用蜜炒;伴出血者,婆婆丁炒黑存性;肝脾不和者,婆婆丁用酒炒;胃火炽盛者,婆婆丁绞汁,加白及煎汤)。
3.公英败酱汤(《实用单方验方大全》):婆婆丁50克,败酱草50克。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早、晚分服。疏肝理气,利胆通下,用治胆囊炎,肝胆气滞,胁脘隐痛、胀痛或窜痛,痛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后腹胀,嗳气频作,胸闷叹息,急躁易怒,大便失调。
4.公英生地麦冬汤(《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婆婆丁60克,生地黄60克,麦冬30克,猪肚1只。每日1剂,加水煎煮,以猪肚熟烂为度。酌加调料,分多次服用,食猪肚,饮汤。健脾,养阴,清热,用治反流性食管炎,脾胃虚热,胃脘隐痛胀闷,泛吐酸水清水,剑突下灼热,胃中嘈杂,胸中烦闷,口干欲饮,嗳气食少,大便时干时稀。
5.婆婆丁饮(《浙江中医杂志》):婆婆丁60克。加水煎煮,取汁2碗。温服1碗,另1碗趁热熏洗。抗炎消肿,用治甲亢术后突眼加重症。
6.柳蒲煎(《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柳菊根15克,婆婆丁15克。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早、晚分服。清热通淋,用治尿路感染。
参考配方
1.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化脓):婆婆丁30克(鲜品60克),每日1-2剂,水煎服。同时用鲜婆婆丁适量,捣烂敷患处。
2.急性胆道感染:婆婆丁、刺针草各30克,海金砂、连钱草各15克,郁金12克,川楝子6克,水煎2次,浓缩至150毫升,每服50毫升,日3次。胆绞痛剧烈者配合耳针或小剂量阿托品穴位注射,部分病例可佐以补液。
3.急、慢性阑尾炎:婆婆丁30克,地耳草、半边莲各15克,泽兰、青木香各10克,水煎服。
4.流行性腮腺炎:鲜婆婆丁洗净,捣烂敷患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