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艾蒿,又名艾草、香艾、蕲艾、黄草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除新疆、青海、西藏不产外,全国均有分布。生于山谷、草地、灌丛中及路旁。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艾蒿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主治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皮肤瘙痒。
1.温经止血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宜于崩漏。主治下元虚冷,冲任不固所致崩漏下血,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如《金匮要略》胶艾汤。本品温经止血,配伍生地黄、生荷叶、生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如《妇人大全良方》四生丸。艾叶之用,既可加强止血,又可防大队寒凉药物而致凉遏留瘀之弊。
2.散寒止痛
本品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常用于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寒不孕及带下清稀等症,每与香附、川芎、白芍、当归等同用,若虚冷较甚者,再配伍吴茱萸、肉桂等,如《仁斋直指方》艾附暖宫丸。
本品辛温,能温中阳以除脾胃寒凝,行气滞而解脘腹冷痛,为温里和中、驱寒止痛要药。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用之温脾胃、逐阴寒、止疼痛。可单用,如《补缺肘后方》治猝心痛,《卫生易简方》治脾胃冷痛,均用艾叶煎服;亦可与益气温中之品合用,疗效更佳。
3.祛湿止痒
本品煎汤外洗,又能祛湿止痒,治疗皮肤湿疹瘙痒、阴疮疥癣,常配伍地肤子、白鲜皮、花椒等;鲜艾叶局部擦拭,每日数次,治寻常疣。
4.祛病养生
本品用于艾灸,有温煦气血、透达通络的保健作用。此外,还可以用艾叶水泡脚养生,此方法能有效地去除体内虚火。
药理作用
艾蒿叶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煎剂或挥发油均有广泛的抑菌和抗真菌作用;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并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尚有利胆和兴奋子宫的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适宜人群
适合月经过多、崩漏下血、妊娠下血、脘腹冷痛、湿疹瘙痒等患者。
禁忌人群
1.性温燥,凡外感风热或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者不宜服用。出血证属血热妄行者忌用。
2.所含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昏迷者禁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
3.艾叶油能明显抑制心脏的活动,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4.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的作用,孕妇以及先兆流产患者慎用。
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镇静药、麻醉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毒副作用
本品性温燥,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中枢神经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
选购保存
以叶厚、色靑、背面灰白色、绒毛多、质地柔软、香气浓郁者为佳。
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防潮、防蛀。不宜暴晒、重压。
蒿,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头,有分布。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头,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