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天泡子,中药材。为茄科植物小酸浆PhysalisminimaL.的全草或果实。具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疹,疖肿。
别名
沙灯笼、灯笼草、水灯笼、打卜草、打额泡、灯笼泡、天泡草、王母珠、黄灯笼、天泡果
性味归经
苦,凉。
化学成分
1.全草含酸浆苦味素A、B、C、D、X,二氢酸浆苦味素B,5β,6β-环氧酸浆苦味素B即酸浆苦味素F,6,7-二氢-6-羟基去氢酸浆苦味素B,魏察小酸浆素,酸浆双古豆碱。果期全草还含黄酮类成分: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酮,5,6,7-三甲氧基黄酮。
2.叶中含5β,6β-环氧酸浆苦味素B,魏察酸浆苦素A、B、C,槲皮素-3-O-半乳糖甙,酸浆苦味素A、B、C,二羟基酸浆苦味素B。
3.种子含油40.0%,蛋白质17.9%。种子油中棕榈酸占10.5%,硬脂酸占8.6%,油酸占17.3%,亚油酸占61.4%,还含少量十六碳烯酸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70cm。根细瘦。茎微卧或倾斜,多分枝,具短柔毛或近光滑。单叶互生;叶柄细弱,长1-1.5cm;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3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斜楔形,全缘而波状或有少数粗齿。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5mm,被短柔毛;花萼钟状,绿色,外被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结果时萼增大如灯笼状包围在果实外面,具突出5棱;花冠钟形,黄色,5浅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基部,花药黄白色,长约1mm;雌蕊1,子房圆形,2室,胚珠多数。浆果球形,黄色,直径约6mm。种子多数,扁圆形,绿白色。花期6月,果期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及云南。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软坚散结的功效。
主治
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疹,疖肿。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天泡子叶水提物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最大剂量的作用可与保泰松相比。
2.抗癌作用:浆果的生物总碱在体外对小鼠S180肉瘤细胞DNA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自身正常骨髓造血细胞亦有抑制作用。
3.致流产作用:从天泡子分离出的酸浆苦味素X100mg/kg注射,可使动物流产率高于75%。该化合物大鼠口服的LD50为2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1g/kg。
医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解毒杀虫,叶治天泡疮。”
2.《天宝本草》:“治小儿臌胀,胃火螬(嘈)气,疳疾。”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利尿,消痃癖,去骨蒸劳热。治黄疸,小便不利及久咳喘急;外涂小儿天泡疮及皮肤湿热疮。单用果效力更佳。”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支气管炎;湿疮肿毒。”
5.《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祛痰止咳,软坚散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配伍应用
1.治小儿天泡疮:天泡子研末,麻油调擦。(《四川中药志》1960年)
2.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灯笼泡全草(干)适量,煎水制成糖浆,加适量防腐剂。每服50ml,每日3次。10d为1疗程,每疗程结束休息3d左右,进行系统随访观察,共治疗3个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
使用禁忌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瘀滞者忌用。”
性状鉴别
全草长40-70cm。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黄白色。叶互生,具柄;叶片灰绿色或灰黄绿色,干缩,展平后呈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6cm,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叶缘浅波状或具不规则粗齿,两面被短茸毛,下面较密。叶腋处有灯笼状宿萼,呈压扁状,薄膜质,黄白色,内有近球形浆果。气微,味苦。以全草幼嫩、色黄白、带果宿萼多者为佳。
采收加工
6-7月,采集果实或带果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