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犀角,中药材。即犀牛角,唐代《药性本草》认为犀角具有“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乱语”等症。犀角之所以具有这些功效,全靠犀角本身所具有寒凉的特性。由于犀牛是国家保护动物,犀角已被禁止作为药物来使用,现在多用水牛角来代替。
别名
低密、乌犀角、香犀角、印度犀
性味归经
酸、咸,寒。入心、肝经。
形态特征
1.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2.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3.苏门犀,又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
分布区域
1.印度犀,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2.爪哇犀,分布爪哇。3.苏门犀,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主治
主治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血热吐衄。
医家论述
1.《本草纲目》:“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
2.《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
3.《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伤寒热毒闭表,烦热昏闷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搀入药中,取汗速如响应。仲景云: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两物俱入阳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每致疑词,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热,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倘中气虚弱,脉细无神,及痘疮血虚,真阴不足等证;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当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补剂用之。”
4.《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专药。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用法用量
6~15g,锉碎先煎;亦可锉末冲服。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1.《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治气。”
2.《本草经集注》:“松脂为之使。恶菌、雷丸。”
3.《本草纲目》:“升麻为之使。恶乌头、乌喙。”
4.《本草经疏》:“痘疮气虚无大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牛角,唐代《药性本草》认为犀角具有“镇心神,解大》认为犀角具有“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药材。即犀牛角,唐代《药性本草》认◎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