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药公众号
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资料网站

www.biaoyao.com

驱虫斑鸠菊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ID:53477 / 打印

驱虫斑鸠菊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斑鸠菊Vernonia

驱虫斑鸠菊,中药材。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anthelmintica(L.)willd的果实。分布于新疆,云南等地。具有祛风活血,杀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白癜风,蛔虫,蛲虫,疮疖肿痛。

别名

野茴香

性味归经

苦,凉。

形态特征

驱虫斑鸠菊,又名印度山茴香。一年生高大草本。茎直立,粗壮,高达60cm,上部多具分枝,具明显的沟槽,被腺状柔毛。叶互生;叶基部渐狭成1cm的叶柄;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5cm,宽1.5-4.5cm,顶端尖或渐尖,边缘具粗或锐锯齿,侧脉8对或更多,网状,两面被短柔毛,在下面脉上毛较密,具腺点;叶膜质。头状花序较多数,较大,直径15-20mm,在茎和枝端排列成疏伞房状;花序梗长5-15mm,先端较增粗,被短柔毛及腺点;总苞半球形,总苞片约3层,近的等长,外层线形,稍展开,长10-12mm,绿色,叶质,中层展长圆状线形,先端尖,上面常缩狭,绿色,叶质,内层长圆形,从基部向先端渐膜质,先端尖;总苞片在结果后全部反折,花托平或稍凹,有蜂窝状突起;小花40-50个,淡紫色,全部结实,花冠管状,长9-10mm,管部细长,长6-7mm,檐部狭钟状,有5个披针形裂片。瘦果近圆柱形,黑色,长约4mm,具10条纵肋,被微毛;冠毛2层,淡红色,外层极短,近膜状,宿存,内层糙毛状,短于瘦果的2倍,易脱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新疆,云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祛风活血、杀虫解毒的功效。

主治

用于白癜风,蛔虫,蛲虫,疮疖肿痛。

药理作用

全草可用以驱蛔虫,并有消炎作用。

医家论述

1.《药物之园》载:“驱虫斑鸠菊,是驱虫斑鸠菊的种子;原植物高约4尺,叶稍长,边有齿,花与菊苣花相似,蓝紫色,种子也与菊苣子相似,有壳,黑色,味辛烈。”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驱虫斑鸠菊一致。”

2.《中国民族药志》:“苦,凉。”

3.《中国民族药志》:“清热消炎,活血化瘀,杀虫去斑。用于白癜风,蛔虫,蛲虫,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2-4g。

外用:适量,研细粉调敷。

配伍应用

1.治白癜风:驱虫斑鸠菊220g,除虫菊42g,白鲜皮44g,姜黄44g。共研细粉,加蜂蜜适量制丸,丸重3g。每服一丸,每日2-3次。并辅以日光浴或紫外线照射。(《中国民族药志》复方艾特力拉力丸)

2.治蛔虫、蛲虫:驱虫斑鸠菊研末。温开水冲服,每次2g,每日2两次。

3.治疮疖肿痛:驱虫斑鸠菊细粉,温开水调敷患处。(2-3方出自《中国民族药志》)

使用禁忌

对肾、肺及热性气质者有害,若用需配野薄荷。

性状鉴别

以瘦果入药,本品呈倒圆锥形,长约5mm,顶部平截,下端稍细,具10条纵向凸起棱柱,表面呈墨绿色或棕绿色,以放大镜观察可见棱柱处有非腺毛,其肋间凹隐处有腺毛。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anthelminti。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anthe,中药材。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a驱虫斑鸠菊Vernonia中药材。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菊Vernoniaanthel

作者:标药网官方 @ 标药网   2024-01-21

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

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可以点击: 养生保健

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请遵医嘱,本站概不负责!

与本文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