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臭梧桐,中药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的嫩枝及叶。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主治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
别名
臭桐、臭芙蓉、地梧桐、八角梧桐、楸叶常山、矮桐子、楸茶叶、百日红、臭牡丹、臭桐柴
性味归经
辛、苦、甘,凉;归肝经。
化学成分
本品含海州常山黄酮苷,臭梧桐素A、B,海州常山苦素A、B,内消旋肌醇,刺槐素-7-双葡萄糖醛酸苷,洋丁香酚苷,植物血凝素及生物碱等。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m。幼枝、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灰白色,有皮孔,髓部白色,有淡黄色薄片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2-8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7cm,宽5-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偶有心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侧脉3-5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疏散,通常二歧分枝,花序长8-18cm,花序梗长3-6cm,具椭圆形叶状苞片,早落;花萼幼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径6-8mm,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
主治
1.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燥,能祛风湿,通经络。
2.风疹,湿疮:本品辛能散风,燥可除湿,治风疹等皮肤瘙痒、湿疮。
3.头痛眩晕:本品性凉入肝,能凉肝平肝,治肝阳偏亢,头痛眩晕者。
3.西医诊为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属于风湿闭阻型,皮肤真菌感染、疥疮、痔疮、疖痈属湿邪内蕴型,高血压病、眩晕、偏头痛属于肝阳上亢型。
药理作用
臭梧桐煎剂及臭梧桐素B有镇痛作用,开花前较开花后的镇痛作用为强;煎剂及臭梧桐素A有镇静作用;其降血压作用以水浸剂与煎剂最强。
相关方剂
豨桐丸(《济世养生集》)。
医家论述
1.《本草图经》:“治疟。”
2.《本草纲目拾遗》:“洗鹅掌风、一切疮疥;煎汤洗汗斑;湿火腿肿久不愈者,同菴闾子浸酒服。并能治一切风湿,止痔肿,煎酒服;治臁疮,捣烂作饼,加桐油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临床应用
1.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可单用,常与豨莶草配伍,如豨桐丸(《济世养生经验集》)。本品甘凉泄热,还可用治风湿热痹,酌配忍冬藤、秦艽、络石藤等。
2.治肝阳偏亢,头痛眩晕者,可单用,或与豨莶草同用,或与钩藤、菊花、夏枯草等配伍。现常用于高血压病。
配伍应用
臭梧桐配钩藤:臭梧桐性凉入肝,能凉肝平肝;钩藤性凉,主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两者配伍,增强降低血压的作用,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眩头痛,高血压病等。
使用禁忌
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见,偶尔可见乏力、恶心、呕吐、便稀等,停药后可消失。
性状鉴别
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直径约3mm,黄绿色,有纵向细皱纹,具黄色点状皮孔,密被短茸毛,稍老者茸毛脱落;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淡黄色,髓部白色。叶对生,多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5-9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截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上面灰绿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2-8cm,密被短柔毛。花多枯萎,黄棕色,具长梗,雄蕊突出于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内有一果实,三棱状卵形,灰褐色,具皱缩纹理。气异臭,味苦、涩。以花枝干燥、叶色绿者为佳。
采收加工
夏季尚未开花时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青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青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