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虎刺,中药材。为茜草科虎刺属植物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的全草或根。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痰饮咳嗽,肺痈,黄疸,水肿,痞块,妇女经闭,小儿疳积,荨麻疹,跌打损伤,烫伤。
别名
伏牛花、绣花针、黄脚鸡、千金刺、鹅嘴花根、黄鸡兰、千口针、针上叶、土鸡爪黄连、猫儿刺、小黄连、倒翻针、老鼠刺、两面针、细花针、鸟不踏、泥串珠、牛角刺
性味归经
苦、甘,平。
化学成分
虎刺根含醌类成分:5-羟基-1,2-亚甲二氧基蒽醌,虎刺醛,羟基虎刺醇,虎刺醇,1-羟基-2-羟甲基蒽醌,1,4二甲氧基-2α-羟基蒽醌,1,3-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1-甲氧基-2-羟基蒽醌,1,4-二羟基-2-甲基蒽醌。
形态特征
常绿有刺灌木,高30-70cm,根粗大分枝,或缢缩成念珠状,根皮淡黄色。茎二杈分枝,枝条细,灰白色,被短硬毛;有硬直刺,长1-2cm,常对生于叶柄间。叶对生;有短柄;托叶生于叶柄间,小而有三突尖,早落;叶卵形或阔椭圆形,长1-2.5cm,常一对较大,而邻节一对较小,先端锐尖,基部圆形,表面有光泽,下面有时有毛;革质;全缘。花小,白色,1-2朵生于叶腋;萼筒倒卵形,宿存,裂片小;花冠漏斗状,长约10mm,喉部有长毛,先端4裂:雄蕊4,花药稍伸出;柱头4裂。核果近球形,直径约5mm,鲜红色,有4个坚硬的分核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功能
本品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
风湿痹痛,痰饮咳嗽,肺痈,黄疸,水肿,痞块,妇女经闭,小儿疳积,荨麻疹,跌打损伤,烫伤。
医家论述
1.《湖南药物志》:祛风散寒,行血活血,清热解毒,退骨蒸热,壮筋骨。主治骨中冷痛,痛痹,瘫痪,手足不举,风湿寒痰作痛,石疽,妇人闭经,骨蒸牙痛。
2.《江西草药》:祛风利湿,散瘀消肿。
3.《福建药物志》:根健脾益肾,化痰止咳。主治咳嗽,肺痈,肺结核潮热,百日咳,眩晕黄疽,肝牌肿大,胃脘痛,水肿,劳倦乏力,风湿关节痛,遗精,小儿疳积,产后风痛,白带,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
外用:捣敷;或捣汁外涂;或研末调敷。
配伍应用
1.治黄疸:虎刺鲜根30g,茵陈10g,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2.治脾虚浮肿:绣花针干根30g,毛天仙果干根60g,陈皮1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3.治黄肿:虎刺根30g(或连茎叶用45g),野南瓜根30g,猪腰子1对。水炖去渣,兑黄酒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4.治痞块(肝牌肿大):绣花针根30g,甘蔗根21g,水煎,2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5.治月经不调,闭经:虎刺根9g,天青地白、长梗南五味子藤各6g,梵天花根15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6.治小儿疳积:绣花针鲜根、茅莓干根,醉鱼草干根各6-9g,水煎或加瘦猪肉同煎服。《福建中草药》)
7.治荨麻疹:虎刺鲜根6-90g,水煎,冲黄酒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8.治火眼红痛:虎刺根浸水加冰片少许,用新毛笔蘸点。
9.治牙痛:虎刺根或全草9-15g,水煎30分钟入鸡蛋2枚,待蛋熟,食蛋与汤。(9.10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性状鉴别
多已切成短段。根较粗大,有的缢缩成连珠状,肉质,长短不一,侧根较细;表面棕褐色,灰褐色或灰白色,有细纵皱纹,皮部常断裂,露出木部,木部细小,有细纵纹,断面类白色。茎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薄,木部灰白色,有髓。小枝叶陵有成对坚硬的细针剩。叶对生,革质,多卷曲,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圆形,全缘,有时可见背脉具疏毛;叶柄短,花黄白色。气微,味微苦,甘。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碎晒干。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