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香樟,中药材。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的根。具有温中止痛,和中,祛湿的功效。主治胃脘疼痛,霍乱吐泻,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
别名
土沉香、山沉香、走马胎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脾经。
化学成分
根含挥发油:黄樟醚、松油醇、α-萜品烯、β-蒎烯、樟脑、桉叶素、对聚伞花素。生物碱:新木姜子碱及网状番荔枝碱。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5m。小枝具棱。叶互生,革质;叶形变异甚大,常为椭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6-12cm,宽3-6cm,具羽状脉,侧脉6-8对,脉腋有腺点。圆锥花序或聚伞花序;花小,绿白色;花被片6,卵形,内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果实球形,黑色,直径6-8mm;果托倒圆锥状,红色,有纵条纹。本植物的叶(香樟叶)、果实(香樟果)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分布区域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温中止痛、和中、祛湿的功效。
主治
胃脘疼痛,霍乱吐泻,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
医家论述
1.《草药新纂》:“为行气药,强心药。能治胃痛、霍乱、噎气等证。”
2.《贵阳民间药草》:“理气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脚汗。”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能避邪恶,除风湿;治霍乱腹胀,宿食不化,手足风湿痹痛及疥癣。”
4.《涝南药物志》:“发表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主治恶气中恶,心腹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脚气,疥癣风痒,手足风痛,腹痛,老虎咬伤。”
5.《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作兴奋剂,又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调服。
外用:煎水洗。
配伍应用
1.治胃寒腹痛:香通9g,茴香根9g,青藤香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2.治跌打内伤:樟根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3.治嘴歪风(面神经麻痹):鲜香樟根60g,枫香树根皮15g,混合捣烂外包(歪左包右,歪右包左)。(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4.治狐臭:香樟根为细未,加入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四五次可好。(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使用禁忌
凡气虚有内热者禁服。
性状鉴别
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cm,厚2-5mm,或为不规则条块状,外表赤棕色或暗棕色,有栓皮或部分脱落,横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年轮。质坚而重。有樟脑气,味辛而清凉。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切片,晒干。不宜火烘,以免香气挥发。
樟,中药材。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innamomum camphora(L.)nnamomum camphora(L.) Pres◎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