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芦蒿,正名“藜蒿”,别称众多,有“蒌蒿”“水蒿”“柳蒿”“水艾”“香艾”“泥蒿”“蒿苔”“龙艾”“龙蒿”“柳叶艾蒿”“柳叶青蒿”;古籍《尔雅》称“蘩”“由胡”,《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称“白蒿”。芦蒿按嫩茎颜色分有青芦蒿、红芦蒿和白芦蒿三种;按叶型分有大叶蒿(柳叶蒿)、碎叶蒿(鸡爪蒿)两种,其中以柳叶青梗蒿品质最好。
营养功效
芦蒿性平、偏凉,味辛、甘;归脾(经)、胃(经)、肝(经);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胡萝卜素、氨基酸、纤维素以及钙、磷、铁、锌以及抗癌元素硒(与芦笋旗鼓相当,甚至于还略胜一筹)等,根茎含淀粉量高,可为机体提供热量能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藜蒿气味甘甜无毒,主治五胀邪气、风寒湿脾,补中益气,长毛发,久食轻身,耳聪目明,防衰。”
近代营养医学研究表明:芦蒿有补益气血、强身健体、清热解毒、清心除烦、润肺止咳化痰、平降肝火、利胆退黄、降低血压、降脂减肥、抗癌防癌、润泽皮肤、凉血止血等诸多医疗作用,适宜于气血不足、心烦失眠、肺热咳嗽、脾虚胃弱、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肝火上炎、头晕、目赤、高血压、高血脂、肝胆湿热(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肢体浮肿、心血管疾病、牙病、喉病以及癌症患者的辅助食疗。
芦蒿的嫩茎、芦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均可食用:可摘成寸长小段凉拌或炒食,有一种特殊浓烈的异香,比芹菜的味道好,外脆里嫩,清香宜人,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滑利爽口,营养丰富,是人们喜欢的蔬菜佳品,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中国当代著名老作家汪曾祺先生形容:“感觉就像是春日坐在小河边闻到春水初涨的味道。”
我国食用芦蒿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见于北魏《齐民要术》之中;《神农本草经》将芦蒿列为野蔬上品;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也记载了芦蒿的药用价值;到了宋代,文人墨客吟咏更多,名句有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庭坚的“蒌蒿芽甜草头辣”;陆游的“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等等;明代的南京人就开始采食野生芦蒿,将芦蒿嫩茎凉拌或同肉一起炒食。其碧如玉针,嫩不须嚼。根状茎腌制,嫩叶也可作菜蔬或腌制酱菜用。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尝试人工栽培芦蒿,芦蒿的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无需施农药,是一种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养生保健食品,是江南、华中、华北、东北一带冬春季节的主要食用野菜。
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一日三餐的菜谱也伴随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经过人工栽培的芦蒿不但走近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同时也步入了高档宾馆、酒店的宴席中。最受青睐的莫过于“芦蒿炒香干”了:芦蒿200克,豆腐干150克,香葱10克,油、盐、酱油各少许。先将油烧热,下葱花爆香,放进芦蒿快速翻炒,加盐和豆腐干丝翻炒1分钟即成。
在江西南昌,芦蒿被誉为“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江西人的第一部方言电视连续剧《松柏巷里万家人》,里面的主题曲就是《藜蒿炒腊肉》,是用南昌方言演唱的,看这歌词:道白:呷稀哩哟?候死人奈(吃什么呢?馋死人了)!唱:“鄱阳湖里咯几根子草,南昌人饭桌上变成了宝。喷喷香咯日子红火火咯过哟,活得有滋又有味,赛过那藜蒿炒腊肉,千家万户乐陶陶,乐陶陶。”南昌人喜爱芦蒿(炒腊肉)的味美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芦蒿也是法国菜中鸡肉、鱼肉、蜗牛烹调香辛佐料,常常浸于醋中,制成香艾醋,作为色拉的调味汁。
江南水乡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当柴烧。”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说的是食用芦蒿要看时节,过了时节就不便食用,只有当柴烧的份了。
注意事项
1.传统习惯上芦蒿的叶子是不吃的,多因其味苦涩,不能直接食用而被丢弃,蒿茎也只留杆尖部分,俗有“一斤蒿择掉八两”的形容。其实,如同芹菜一样,芦蒿叶子也是能吃的,其营养价值并不亚于嫩茎,弃之的确可惜!可以用水焯一下,加盐、芝麻酱、麻油或辣椒油等调料凉拌;可以加入汤中;也可以切碎后打入鸡蛋,加少许面粉、盐、水调和均匀,摊鸡蛋饼;还可以晒干当茶叶泡饮。
2.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患者慎食,缺铁性贫血患者尤其要少食。
“藜蒿”,别称众多,有“蒌蒿”“水蒿”“柳蒿”“水艾”“香艾”,别称众多,有“蒌蒿”“水蒿”“柳蒿”“水艾”“香艾”芦蒿,正名“藜蒿”,别称众多,有“蒌蒿”“水蒿”◎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