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皂荚,中药材。为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或不育果实。前者称皂荚,后者称猪牙皂。具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的功效。主治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
别名
鸡栖子、皂角、大皂荚、长皂荚、悬刀、长皂角、乌犀、大皂角
性味归经
辛、咸,温;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能
本品具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的功效。
主治
1.用于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
2.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咽喉炎、喉梗阻等属于痰浊痹阻者,脑岀血、脑梗死、癫痫等属于痰湿阻窍者。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皂荚能使猫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产生祛痰作用。其活性成分是皂苷,能刺激黏膜而反射性促进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增多。
2.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皂荚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1:3的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杀虫作用:猪牙皂在体外有杀死丝虫幼虫的作用。
医家论述
1.《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
2.《别录》:“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
用法用量
内服:1-3g,多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抽鼻;或煎水洗;或研末掺或调敷;或熬膏涂;或烧烟熏。
临床应用
1.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240g(刮去皮,用酥炙)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皂荚丸)
2.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荚,细研。粥饮下9g,立通。(《政类本草》引孙真人方)
配伍应用
1.皂荚配麻黄:皂荚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功专祛除顽痰;麻黄辛散温通,既发汗解表,又宣肺平喘。两药伍用,可增强化痰平喘之力。适用于顽痰阻肺,咳喘痰多者。
2.皂荚配细辛:皂荚味辛散而性窜,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细辛辛散温通,既能发散风寒,又能通窍止痛。两药伍用,吹鼻取嚏,共奏通窍开闭之功。适用于痰涎壅盛,关窍阻闭之中风、痰厥及癫痫,。
3.皂荚配明矾:皂荚味辛散而性窜,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明矾酸苦涌泄而能祛除风痰。两药伍用,温水调服,有涌吐痰涎而豁痰开窍醒神之功效。适用于痰涎壅盛之喉痹证。
使用禁忌
体虚及孕妇、咯血者禁服。
不良反应
1.皂荚所含的皂荚苷有毒,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导致胃黏膜被破坏而吸收中毒,故用量过大、误食种子或豆荚,及注射用药均可致毒性反应。初起觉得咽干、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多呈水样,带泡沫,并有溶血现象,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及缺氧症状等。同时岀现头痛、头晕、全身衰弱无力及四肢酸麻等,严重者因脱水、休克、呼吸麻痹、肾衰而致死亡。
2.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口服牛乳、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必要时可导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促进毒素排泄;有溶血征象者,应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严重者须输血、给氧,酌用可的松类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并作对症处理。中药可用生姜9克、香薷9克、赤芍9克、乌药9克、藿香6克、羌活6克、大腹皮12克,水煎服;或以黄柏9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材。为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