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艾叶,中药材。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
别名
医草、炙草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
本品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
主治
1.各种出血证:艾叶性温,能温经止血,尤宜用于虚寒性出血。
2.虚寒性腹痛:艾叶能散寒止痛,暖宫助孕。
3.泻痢霍乱,妇女带下:艾叶辛温散寒,苦温燥湿,故适用于泻、带下属寒湿下注者。
4.泻、带下属寒湿下注。
相关方剂
胶艾汤(《金匮要略》)、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论》)、固经丸(《杨氏家藏方》)、艾叶汤(《圣惠方》)。
药理作用
艾叶具有抗菌、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平喘、抗过敏性休克、镇咳、祛痰、利胆、兴奋子宫作用,对心血管系统、血凝和血小板、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影响。
医家论述
1.《本草经集注》:“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2.《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3.《新修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4.《食疗本草》:“(疗)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5.《日华子》:“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或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临床应用
1.治妇女崩漏、妊娠下血,配阿胶、当归、地黄等温经散寒,养血止血,如《金匮要略》胶艾汤;若冲任虚损,崩漏不止,可加炮姜、血余炭、陈棕炭等加强温经止血之功;若兼气虚不摄,还可加黄芪、党参、白术等以益气摄血;若肾虚胎动不安,则可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等以养血益肾安胎。
2.治中阳亏虚,统摄无权之吐血、衄血,《千金要方》用熟艾叶单味煎服,《金匮要略》柏叶汤则配干姜、柏叶同用,温中助阳兼止血;而属血热妄行之吐衄咯血,应以鲜艾叶配凉血止血之鲜生地、鲜荷叶、鲜柏叶同用,既能同奏止血之功,又能防止寒凉留瘀之弊,如《杨氏家藏方》四味丸。
3.治冲任虚寒,小腹冷痛,月经不调,日久不孕者,配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散寒止痛,养血调经,如《直指方》艾附暖宫丸;寒甚者还可与附子、干姜同用。
4.治产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脐腹冷痛,可用熟艾叶入布袋兜于脐部。
5.治阳虚寒盛或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疼痛,将艾绒制成艾条、艾炷,点燃灸患处或穴位,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作用。
6.治泻、带下属寒湿下注者,单用或配干姜煎服即效。伴腹胀腹痛者,可加配陈皮行气止痛兼以燥湿;吐下不止者,则可加肉豆蔻、诃子、龙骨等收敛止泻;霍乱转筋者须与木瓜、藿香、香薷等同用,散寒燥湿,舒筋缓急。
7.治妇女带下,配苍术、白术、当归内服或苦参、蛇床子、白芷等外洗以燥湿止痒。
8.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黄水疮等,可单味外用或与黄柏、花椒、防风等煎水熏洗,亦可配枯矾研末外敷。
食疗药膳
艾叶止痛粥
功效:此粥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效果,对于虚寒性体质所引发的痛经有益。
原料:艾叶30克,糙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艾叶略洗,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成浓汁后。去渣取汁备用。在艾叶汤中放入洗净的糙米,煮成稠粥后,再加入红糖。调味即成。
用法:每天1次,佐餐食用。
使用禁忌
阴虚血热者慎服。
不良反应
1.艾叶中的挥发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可引起皮肤黏膜灼热潮红。口服对胃肠可产生刺激性,吸收后发生中毒性黄疸性肝炎。
2.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惊厥。
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