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蒺藜,中药材。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实。具有平肝,解郁,明目,祛风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房胀痛,癥瘕,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痈疽,瘰疬。
别名
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子、杜蒺藜、土蒺藜、白蒺藜、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
性味归经
苦、辛,平;归肝、肺经。
功能
本品具有平肝、解郁、明目、祛风的功效。
主治
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房胀痛,癥瘕,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痈疽,瘰疬。
药理作用
1.降压及抗心肌缺血作用,延缓衰老作用,性强壮作用。
2.其他作用:刺痢疾果实的生物碱部分对离体大鼠小肠和蛙腹直肌可抑制乙酰胆碱产生的收缩,并有中等利尿作用;水提取部分对大鼠小肠也有抗乙酰胆碱作用,其利尿作用不显著。本品的利尿作用是由于所含的钾盐和生物碱引起,轻度腹水和水肿患者应用生物碱部分也有轻度利尿作用。
医家论述
1.《本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2.《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4.《日华子》:“治风,明目最良。”“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
5.《本草蒙笙》:“疗双目赤疼,翳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痒难当。”
6.《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7.《本草正》:“除喉痹、癣疥、痔瘰、癜风、通身湿烂、恶疮、乳岩、带下。”“凉血养血,亦善补阴。”
8.《本草备要》:“泻肺气而散肝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
外用: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配伍应用
1.治伤寒头痛,身热,百节疼痛:蒺藜子(炒,去刺)、白芷、附子(炮)、白僵蚕(炒)等分。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茶清或酒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四白散)
2.治肝肾风毒上攻,目赤痛痒,昏花羞明,多泪:黄芪、独活、白痢疾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薄荷酒调服。《医学入门》四生散)
3.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痢疾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
4.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作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
5.治恶血积聚或成癥瘕:刺蒺藜一斤(带刺炒),干漆二两(炒)。俱为末,水发为丸,绿豆大。每晚饭后、临睡服二钱,酒下。
6.治一切脚气,不问虚实寒热:刺蒺藜八两(带刺炒),木瓜五两(炒)。共为末。每早服五钱,白汤调服。
7.治黄疸:刺蒺藜五两(带刺炒),茵陈草四两(炒),俱为末。每早晚各取五钱,水二碗煎汤饮。(3-7方出自《本草汇言》引《方龙潭家秘》)
8.治阴疝牵引小腹痛:蒺藜(去角炒)、附子(炮,去皮、脐)、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淬,食前温服。(《宣明论方》蒺藜汤)
9.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10.治瘰疬脓溃不干:刺蒺藜八两(带刺炒),牡丹皮三两(炒),当归身四两(炒),共为末,蜜丸早晚用。(《本草汇言》引《方龙潭家秘》)
使用禁忌
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1.《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致疾者,俱禁用之。”
2.《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属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