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基础信息
别名:鰋、鲇、鳀、鳀鱼、鲶鱼、粘鱼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滋阴补虚;健脾开胃;下乳;利。主虚损赢弱;脾胃不健;消化不良;产后乳少;水肿;小便不利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鲇科动物鲇鱼的全体或肉。
原形态:鲇鱼,体长,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宽阔。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突出明显。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须2对。眼小,盖有透明薄膜。位置接近头侧,无鳞,皮肤富粘液腺,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背鳍5,很小。臀鳍77-83,与毛鳍相连。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随着个体成长体色逐步加深变成黑褐色,额部为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文献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崔禹锡《食经》:鲇鱼,貌似鳟而小,色白,皮中有白垢,大者一、二尺,小者七、八寸,无鳞,春生夏长,秋衰冬死。2.《蜀本草》:《图经》云,鮧鱼有三种:口腹俱大者名鳠;背青而口小者名鲇;口小,背黄,腹白者名鲇。三鱼并堪为臛,美而且补。3.《纲目》:鲇乃无鳞之鱼,大首偃额,大口大腹,鮠身鳢尾,有齿有胃有须,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黄,大者亦至三、四十斤,俱是大口大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陶弘景:作食之云补。2.《唐本草》:主水、浮肿,利小便。3.崔禹锡《食经》:主风冷冷痹,赤白下利,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4.《纲目》:五痔下血肛痛,同葱煮食之。5.《医林纂要》:滋阴补虚,和脾养血。6.《本草求原》:醋煮,开胃。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