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基础信息
别名:扁螺
性味:味咸;性温
功能主治:化痰止嗽;祛湿和胃。主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湿疮;溃疡;脚气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
原形态:河蚬,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而对硬。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被有暗褐色的壳皮,有时稍带黄色。表面生长纹轮状,较老个体壳顶常脱落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状。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栖息于泥质的水底。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1.《本草拾遗》: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2.《纲目》:蚬,溪湖中多有之,其类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渔家多食之耳。3.《纲目拾遗》: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涧多有,其类不一,有黄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黄蚬壳薄肉肥,黑蚬壳厚肉薄,又番禺韦涌地方,产无耳蚬,更甘美异常。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陶弘景:止痢。2.《唐本草》:治阴疮。3.《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4.《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5.《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6.《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