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基础信息
别名:蘑菰、麻菰、鸡足蘑菇、蘑菇草、肉蕈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平肝提神。主饮食不消;纳呆;乳汁不足;高血压症;神倦欲眠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蘑菇科真菌双孢蘑菇及四孢蘑菇的子实体,尤以菌蕾为佳。
原形态:1.双孢蘑菇菌盖半圆形,径3-16cm,表面干,成熟后仍为白色,常被淡褐色细绒毛。菌肉较厚而脆,白色,切割后或微呈淡红橙色。菌褶离生,初白色后变黑褐色。柄短柱状,粗壮。基微膨大。菌环光滑或具絮状残突,膜质。本种原记录的主要特征是担子多产两枚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淡褐色,(5.5-8.5)μm×(4-6.5)μm2.四孢蘑菇菌盖呈穹顶形,径4-15cm。纯白色,后期盖中央有裂纹,渐向盖缘而光滑。老后中央微现肉桂色泽,菌肉白色,伤后微褐。褶片离生,粉红色。菌柄柱形,近等粗。环残膜质,早落。孢子椭圆形,光滑,深褐色,(6.5-8.5)μm×(4-5.5)μm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双孢蘑菇此菌非我国原产,系引进栽培种。在栽培中变异较大,担子产孢子的数目也有变异,不稳定。2.四孢蘑菇春末至冬初单生或群生于草地、路旁、田野、堆肥场及林间空旷地。资源分布:1.双孢蘑菇我国各地广为栽培。2.四孢蘑菇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文献
出处:本品首见于《饮膳正要》,曰:“甘,平,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说明在元代对食用蘑菇缺乏认识,尚难与类似的有毒蕈类明确鉴别。1.《日用本草》云:“味甘,平,无毒,河南所产者佳,余俱有毒,损多益少。”2.《医学入门·本草》云:“可食,无甚益损。”纠正了上述蘑菇“有毒”、“损多益少”的说法,从而与有毒菌类区别开来。3.《品汇精要》始载蘑菇形态:“蘑菰乃蕈之属也,苗高二三寸,中空而轻脆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品汇精要》:“初采得与米饭同炒,如饭黑者有毒。中蘑菇毒,以生绿豆和水研浓汁饮之遂解。”2.《纲目》:“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蘑菰,谓其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肝,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