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基础信息
别名:杨柳条、柳条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
原形态: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苏恭所说为是。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易声。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夷、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其嫩芽可作饮汤。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2.《日华子本草》:可消食。3.《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4.《纲目》:煎服,治黄痘,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5.《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